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赤火汉末魂 > 第432章 邺城下的火星

第432章 邺城下的火星(2 / 2)

最初因“求道”而凝聚的热情,在残酷的现实选择和根深蒂固的立场差异面前,迅速冷却、分化。

左倾激进派:

这一派以寒门士子王弘和另一位性情更为狷介狂放的友人刘琰为首。刘琰其人,颇有几分当年祢衡“击鼓骂曹”的风骨,言辞犀利,不畏权贵,但也同样充满了破坏欲而非建设性。

“诸君还在犹豫什么?!”刘琰在一次集会中,挥臂高呼,唾沫几乎溅到夏侯劭的脸上,“这吃人的世道,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纲常,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必须彻底砸烂! 从头来过!”

王弘在一旁激动地补充:“对!一切旧有的,皆是枷锁!诗书礼乐,是麻痹百姓的毒药;士族门阀,是趴在万民身上的蛀虫!唯有像赤火那般,扫荡一切,才能建立全新的、干净的世界!”

他们的言论极端而空洞,充满了对旧世界的仇恨,却提不出任何可行的、建设性的方案。他们将任何试图保留部分传统或主张渐进改良的人都视为“叛徒”和“妥协派”,其激烈姿态,不仅让夏侯劭等贵族子弟侧目,连最初志同道合的崔曜也暗暗蹙眉。

右倾改良派:

以夏侯劭和陈瞻为代表的贵族青年,则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他们对民间的疾苦有所耳闻,甚至心怀怜悯,但他们的出身和立场决定了其思维的局限性。

“刘兄、王兄之言,未免过于偏激了。”夏侯劭尽量保持着风度,但语气中的优越感难以掩饰,“天下大事,岂能如烹小鲜般随意翻覆?礼法纲常,乃立国之本。丞相……或有严苛之处,然其扫平群雄,稳定北方,功莫大焉。我辈当以忠言直谏,劝导君王行仁政,轻徭薄赋,选用贤良,如此,自上而下,自然可达大同之境。”

陈瞻也附和道:“不错,赤火之法,过于酷烈,非万民之福。我等当取其‘仁爱’之心,去其‘暴虐’之行,方是正道。”他们依旧对曹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试图在不动摇根本统治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修补,本质上是一种软弱妥协的改良主义。

右派:

而作为“求道会”发起人之一的崔曜,在目睹了会内愈演愈烈的分裂和愈发激进的言论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和动摇。他读圣贤书,所求的是治国平天下,而非毁家纾难。刘琰、王弘等人“砸烂一切”的口号,让他不寒而栗;而夏侯劭等人对曹操的维护,又让他感到绝望。

他开始反思,自己引入赤火理念是否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在一次沉默许久的集会末尾,他嗓音沙哑地开口:

“诸君……近日之论,令曜寝食难安。无论‘砸烂’还是‘改良’,似乎都将引致更大的动荡。我等饱读诗书,岂能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事?或许……或许我等一开始便错了。”

他目光扫过在场诸人,最终沉重地说道:“当今之世,外有胡虏窥伺,内有……唉,正当尊王攘夷,严守纲常,稳固根本,方是臣子本分。任何标新立异、动摇国本之论,皆不可取,不可取啊!”

他从一个模糊的求索者,彻底退回到了传统卫道士的立场上,因恐惧未知的变革后果,而选择了全面倒退和保守。

至此,“求道会”名存实亡。

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横亘在成员之间:一条通往看似彻底却充满虚无的破坏;一条寄托于虚幻的君主仁慈;一条则退缩回冰冷的旧日藩篱。

他们没有找到光明的出路,反而在思想的迷宫中,将自己困在了更深的歧路上。

邺城的这簇火星,尚未形成燎原之势,便已在内耗中,闪烁不定,濒临熄灭。

而这一切,都被阴影中的眼睛,默默地记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