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描述,与潘濬认知中任何一支军阀部队——无论是曹操的青州兵、刘表的荆州军、还是孙权的江东水师——都截然不同!
那些军队,无非是争权夺利的工具,军纪好坏全凭主将个人约束,劫掠百姓几乎是常态。
而这支赤火军,却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超越个人意志的严格纪律和一套独特的行为准则?他们仿佛不是为了抢夺地盘和财富而战,而是……为了推行某种“理念”?
潘濬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纸,提笔蘸墨,却久久未能落下。他的脑海中不断回响着那些听闻:
“均贫富”……“诛豪强”……“纪律严明”……“善待百姓”……“组织奇特”……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模糊却极具冲击力的形象。这绝非简单的“流寇”或“军阀”二字可以概括。
“赵将……赤火公社……”潘濬低声沉吟,“尔等究竟是何方神圣?意欲何为?”
他想起北面传来的、关于那个同样名叫“赤火公社”的组织在并州塞外和赤火谷的事迹,似乎也是类似的做派……难道南北赤火,本为一体?其志岂在区区一州一郡?
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这个不得志的荆州名士心中油然而生。
他隐隐感觉到,这股力量的崛起,或许并非仅仅是乱世的又一段插曲,而可能代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颠覆性的变化。
他收起笔,并未写下任何奏陈或献策——他知道,在如今的襄阳,这些只会被蔡瑁之流嗤之以鼻甚至引来祸端。
但他开始更加留意所有关于赵将和赤火军的消息。
他动用自己的关系网,暗中收集有关赤火军的政策条文、组织架构甚至是那本《赤火手记》的只言片语。
潘濬的目光,穿越了襄阳城的重重屋瓦,投向了南方那片战火纷飞却又焕发着诡异生机的土地。
他仍然谨慎,仍然观望,但一颗种子已经埋下。
或许,在这浑浊不堪的乱世中,真的出现了某种不一样的选择?
或许,他潘承明空悬的抱负,能找到一块真正值得投效的基石?
名士的注目,无声无息,却可能在未来,掀起意想不到的波澜。
赵将和他的赤火军,在赢得战场胜利的同时,也开始悄然叩动一部分精英阶层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