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和乡绅对权力的掌控,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厚墙。村民们或许内心渴望土地,但在宗族的威压下,无人敢公开响应。
更糟糕的是,族长暗中派人向附近一支小军阀报了信,诬告工作队是流寇。
工作队虽依《要略》提前布置了哨探,及时发现了前来“剿匪”的兵丁,但在敌众我寡下,只能依预案紧急撤离,损失了部分物资,一名队员为掩护大家负伤。
乙队失败了。他们带着挫折和伤员退回主社边界,证明了《要略》并非万能钥匙,固有的旧秩序是最顽固的敌人。
丙队的情况最为复杂。他们找到的是一处流民与少量原住民混居的据点,人员成分复杂,彼此不信任。
工作队宣讲《要略》时,响应者寥寥,甚至有人怀疑这是新的剥削手段。
丙队队长没有气馁,他决定放慢脚步,完全依照《要略·组织篇》里最基础的方法:先做实事,取信于人。
他们不再空谈共耕,而是带领愿意的人一起修复水利,开挖水井,用带来的草药为大家治病。孟瑶记录的工分制度发挥了奇效,每个人干了多少活,能换多少粮,一目了然,极其公平。
过程中,矛盾不断。原住民觉得流民分走了资源,流民觉得原住民欺生。丙队队长便请双方代表坐下,依照《要略》里“评理组”的流程,让大家自己说,自己辩,工作队只主持程序,不偏袒任何一方。几次下来,积怨竟在公开的辩论和公平的裁决中慢慢化解。
直到此时,丙队才重新提出“土地共耕”的方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被命名为“同心”的卫星社,建立过程虽然缓慢曲折,却因其充分磨合,基础反而显得更为扎实。丙队证明了《要略》提供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解决矛盾、建立信任的框架。
时间流逝,撒出去的火种各有际遇。
甲队建立的“新生”社蓬勃发展,甚至吸引了更多零散流民来投。
乙队虽败,但其经历被详细记录,补充入《要略》,新增了“慎选目标,规避宗族壁垒”的警示章节。
丙队的“同心”社后来居上,因其内部凝聚力强,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主社与各个成功的卫星社之间,通过定期的人员往来、物资调配、情报传递(依照《要略·联络篇》),联系日益紧密。一支由各社民兵骨干组成的联合巡逻队开始定期巡边,清剿小股土匪,保护商道。
孟瑶的账本上,代表总人口的数字悄然突破了一个重要的关口:五千。
陈烬站在山巅,眺望着远方那些依稀可见的新社炊烟。
它们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通过无形的制度纽带和共同的理念,隐约连成了一片。一个以赤火主社为核心,多个卫星社拱卫的松散联盟已初具雏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轻声自语,寒风吹拂着他的衣袍,但他的心中却充满暖意。他知道,最艰难的初创阶段已经过去,赤火社终于拥有了在这乱世中扎根并生长的体量和模式。
然而,他也清晰地意识到,规模的扩大,必将引来更强大的敌人的注视。
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