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叛扛着麻袋往洞深处走,路过拐角时脚步不自觉慢了:那里码着三四个鼓鼓的粗布袋,袋口露着浅黄的粟粒与暗红的黍子,旁边竹篓里盛着晒干的红豆、绿豆,最里头陶罐上还盖着块麻布,压着晒干的萝卜干与腌菜。
这是上月他跟着石夯在山溪旁垦荒、跟着孟瑶在土豆地埂种杂豆的收成,当时他还暗笑“种这些零碎顶啥用”,此刻望着眼前的土豆山,再扫过这堆五颜六色的粮蔬,忽然懂了陈烬说的“多一分粮多一分稳当”——土豆能管饱,这些杂七杂八的粮菜,却能让日子不那么寡淡,更能在特殊时候填了缺口。
他没停脚,只顺手把挡在粮袋前的锄头往旁挪了挪,让这堆“零碎”露得更全些。
石夯走到陈烬身边,手里捧着那个最大的 “土豆王”,瓮声瓮气地说:“这个,给你。”
“给我干啥?” 陈烬笑了。
“你带来的种子,你立的规矩,这最大的该给你。” 石夯的语气很坚定。
陈烬接过土豆王,又把它递给了旁边的老婆婆:“张婆婆,您年纪最大,经历的苦难最多,这颗给您,祝您身体健康,能看着咱们公社收一年又一年的土豆。”
老婆婆接过土豆,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不停地抹眼泪。
用袖口轻轻擦着表皮,石夯忽然拎来个沉甸甸的布包,往她脚边一放:“这里头是前阵子晒的粟面,还有孟瑶分的两把黍米,您熬粥时掺点土豆,软和还养人。”
老婆婆掀开布包,细碎的粮香混着旁边竹篮里干豆角、干萝卜丝的清苦气飘出来,与空气中的土豆甜气缠在一起。
她想起开春时,陈烬带着人在土豆地旁辟了三垄地,分别撒了粟种、黍种,还在田埂边种了豇豆、萝卜,说“土豆填肚子,杂粮补力气,干菜能凑着过淡季”。
此刻咬一口石夯递来的热土豆,再捏起一撮粟面、一根干豆角捻了捻,眼眶又热了——这日子哪里是单靠土豆撑着?是这些藏在角落的粟、黍、豆、菜,和土豆一起,把乱世里的日子一点点焐暖了。
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石壁上 “赤火” 二字的影子拉得很长。
陈烬看着那两个字,又看了看堆成小山的土豆,突然觉得心里无比踏实。
这就是他们的底气。不是靠刀枪,不是靠权谋,而是靠这满地的庄稼,靠这一起劳动、一起收获的信念,靠这颗永远向着 “公平” 和 “活下去” 跳动的赤子之心。
夜风吹来,带着烤土豆的余温。
山洞里,大家还在兴奋地讨论着怎么储存土豆,怎么规划明年的田地。
孟瑶在灯下核算着分粮的明细,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谱写一首关于希望的歌。
陈烬站在洞口,望着满天的繁星,突然想起导师说过的另一句话:“最伟大的理想,往往诞生在最朴素的需求里 —— 比如,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他笑了笑,转身走进山洞。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而他们的赤火公社,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迎接未来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