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交地租!”底下有孩子接了口。
它点了点头表示回答正确,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说说,这王家庄里,真正做出粮食的是谁?”
“张老汉!李婶!”孩子们齐声回答。
“那谁拿到最多粮食呢?”
“王老太爷!”
“聪明!”六耳猕猴赞许地点点头,随即又皱起眉头,做出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
“这就怪了哈?出力流汗的,吃得少;不出力不流汗的,吃不完还能拿去卖钱买田置地。你们说,这是为啥?王老太爷是不是比张老汉多长了一个脑袋,所以才该他拿得多?”
台下发出窃窃的笑声,孩子们被它滑稽的表情和问题逗乐了,但也开始思考。
“不是因为他聪明?”一个孩子试探地问。
“哎~王老太爷可能识字,会算账。可张老汉会看天气、会选种子、会伺候庄稼,这不也是大本事?怎么就不值钱了呢?”六耳猕猴立刻反驳。
课堂安静下来,孩子们的小脸上露出困惑。
六耳猕猴不再卖关子,用戒尺轻轻敲了敲木板上,声音变得严肃了些:“根子不在谁聪明谁笨,也不在谁干活多谁干活少。根子在于——地,在谁手里!”
“王老太爷握着了最多的地,张老汉们没地,要想活命,就得去种王老太爷的地,就得按王老太爷的规矩办,就得把大部分收成交出去。这就叫——”
它顿了顿,目光扫过所有孩子,一字一句地说,“地在谁手,饭就归谁有!”
“咱们再往深里琢磨琢磨,”六耳猕猴见孩子们理解了最基本的道理,猴眼里闪过一丝狡黠的光,它踱着步子在讲台前晃悠。
“王老太爷家越来越厉害,趁着荒年低价买地,王家庄的地,十成里有八九成都姓了王!”
它环视课堂:“那么问题来了,地都归了王老太爷家,可种地还是需要人吧?总不能王老太爷自己一个人去种几百亩地吧?那张老汉李婶他们没了地,怎么办?”
有孩子小声说:“……给王老太爷家当长工?”
“对!只能当长工,或者租他的地,变成佃户!”六耳猕猴肯定道,随即话锋一转,“可这样一来,他们辛苦一年,能拿到手的粮食是多了还是少了?”
“少了!”孩子们这次回答得很肯定。
“为啥少了?”
“因为地租更重了!王老太爷地多了,不怕没人租。”众人齐声回答。
“没错!”六耳猕猴用戒尺敲手心,“王老太爷地越多,说话越硬气,他想收多少租子就收多少!张老汉们没别的活路,只能咬牙认了。那他们的日子会变成啥样?”
“越来越苦!”
“吃不饱饭!” 孩子们想着自己之前的日子,七嘴八舌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