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灾后巡视与建设(三)(2 / 2)

原来是许久未见的刘承德啊。

两人闻声停下脚步,微微颔首致意:“刘训导。”

训导一职,主管学生品行、学业考校及学堂规矩等,相当于教导处主任。

“英络,你且把那几个被处罚的学子,情况详细说一下……”

隐在一旁的张潇一心中了然,原来这位就是那个编写了《卫生与健康》,敢在礼部议案中直言女子权益的钟英络。

果然人如其名,风骨铮铮。

隐在一旁的张潇一将几人对话听在耳中,微微颔首,对几人处理十分满意。

有人的地方便有纷争,学堂亦是小社会,出现霸凌苗头并不意外。重要的是能否被及时发现并扼杀于萌芽,以及师长是否敢于秉公处理。

她在校园里又悄无声息地转了一圈,查看了食堂、宿舍,总体颇为满意,旋即身影消失,前往其他地方的学堂视察。

商州,商南县。

此地,地处陕、鄂、豫三省交界,山峦起伏,历来便是流民聚集之所。

自道场将其纳入麾下后,更是吸引了大量在河南、湖北等地难以生存的百姓拖家带口前来投奔。

张潇一的身影无声无息地出现在县学的一间教室外。

里面正在上一节历史课。

授课的先生并非人类,而是一只毛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六耳猕猴,正用极其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给。

“……王家庄的大部分人,都得下地干活,从日头干到天黑,才能从土里刨出点吃食,勉强饿不死。”

它看向大家问:“你们爹妈,大多就是干这个的,对吧?累不累?”

台下有孩子小声附和:“累!”

“累就对了,可你们想想,村里所有的粮食,都是这些流汗的人种出来的,对不对?”

孩子们点头。

“但是呢,”它话锋一转,“村里最大的粮仓,最肥的土地,最气派的青砖大瓦房,是谁的?”

“是王老太爷家的!”有孩子抢答。

“对喽!”六耳猕猴用戒尺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王老太爷家,地最多,但他家的人基本不下地。那种地的谁呢?”

它看向台下。

“是……是张老汉、李婶他们……”另一个孩子回答。

“又对喽!”六耳猕猴做出一个“你很上道”的表情,“那张老汉李婶他们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自己能留下多少呢?”

它不等众人回答,便说了。

“可能十筐粮食,自己只能留下一两筐勉强糊口,剩下的七八筐,都得交给王老太爷家。”

“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