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李总的认可,整个团队都松了一口气。方向既定,庞大的项目机器立刻全速开动起来,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像精密的齿轮一样,紧密咬合,推动着 “新引擎” 缓缓轰鸣。
沈浩带领技术团队,每天准时到启辰的研发中心报到,与张工的团队进行无缝协作。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优化 “星辰” 的 UI\/Ux 设计 —— 原来的界面布局过于复杂,用户需要多次点击才能找到核心功能,沈浩团队重新设计了界面逻辑,把 “场景模式” 放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一键就能切换;按钮的大小和间距也做了调整,确保用户在驾驶时能轻松操作。同时,他们还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三个核心场景模式的 deo:为了让 “小憩模式” 的体验更舒适,沈浩和工程师们反复调试座椅的放倒角度,从 120 度到 150 度,测试了十几种方案;为了让 “亲子模式” 更受孩子喜欢,他们还特意联系了儿童教育机构,挑选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动画和儿歌。
除此之外,沈浩还牵头制定了 ApI 接口的开放计划 —— 他们梳理出了导航、影音、座椅控制、空调调节等 20 多个核心接口,计划分两批开放给开发者。为了吸引更多优质开发者,沈浩还提出了 “开发者扶持计划”:不仅提供详细的开发文档和技术支持,还会举办 “星辰开发者大赛”,对优秀的应用给予现金奖励和官方推广资源。“只有让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星辰’的生态才能真正活起来。” 沈浩在团队会议上说道,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张扬的创意团队则围绕 “我的星辰生活” 这一主题,策划了一系列内容 capaign。他们首先筛选了一批与 “生活场景” 高度契合的 KoL:科技领域的博主 “数码老周”,以专业、客观的测评风格圈粉无数,擅长拆解技术背后的用户价值;生活领域的博主 “李慢慢的家”,专注于家居和生活美学,能把 “智能空间” 的概念与日常场景结合;亲子领域的博主 “王妈妈育儿记”,粉丝多为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对 “亲子模式” 的需求感最强。
张扬亲自带队与 KoL 沟通,不是简单地 “下达任务”,而是与他们共创内容脚本。比如与 “李慢慢的家” 合作时,他们一起构思了 “周末短途旅行” 的场景:李慢慢带着家人开着 “星辰” 去郊外,途中用 “会议模式” 处理了工作邮件,到了目的地后,用 “小憩模式” 在车里休息了半小时,晚上还在车里用 “影音模式” 播放了电影。“我们要让用户看到,‘星辰’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产品’,而是能真正融入生活的‘伙伴’。” 张扬对团队说道。
除了 KoL 短视频,张扬团队还在开发一款线上 h5——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理想中的车载场景:选择座椅的颜色和材质、调整氛围灯的色号、添加喜欢的功能(比如 “咖啡提醒”“路况播报”),甚至可以上传家人的照片,设置成中控屏的壁纸。“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的场景模式也应该是‘私人定制’的。” 设计师小王在讨论 h5 方案时说道,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
线下,张扬团队还在筹备 “星辰生活馆” 体验中心 —— 他们选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商场,租下了近 200 平米的空间,计划把体验中心分成三个区域:“办公区” 摆放办公桌和投影设备,展示 “会议模式” 的便捷性;“休憩区” 布置成温馨的客厅风格,重点体验 “小憩模式”;“亲子区” 则放满了绘本和玩具,让家长和孩子能直观感受 “亲子模式” 的贴心。“我们要让用户走进来,就像走进了自己的‘移动小家’,而不是冷冰冰的 4S 店。” 张扬在考察场地时,对设计师说道。
乔娜则承担起了项目管理和资源协调的重任。她制作了一份详细的甘特图,把整个项目拆解成 128 个具体任务,每个任务都明确了负责人、截止时间和交付标准。每天早上,她都会召开 15 分钟的同步会,了解各个团队的进度;遇到资源冲突时,她总能第一时间协调解决 —— 比如设计团队需要技术支持制作 h5 原型,乔娜立刻联系沈浩,调配了两名工程师协助;当 KoL 的拍摄时间与启辰的车辆调度冲突时,她又多方沟通,最终协调出了合适的时间窗口。
秦悦则像一个 “管家”,紧盯着每一个子项目的预算和成本。她制作了一份动态预算表,每天更新各项支出:KoL 的合作费用、h5 的开发成本、体验中心的装修费用…… 一旦某个项目的支出超出预期,她就会及时与负责人沟通,寻找优化方案。比如张扬团队原本计划邀请 5 位 KoL,预算超出了 10%,秦悦就建议 “重点合作 3 位头部 KoL,再搭配 2 位潜力新人”,既保证了传播效果,又控制了成本。“项目要做好,但钱也不能乱花,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秦悦在预算会议上说道,她的严谨和细致,让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始终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而林薇,作为整个项目的 “总控”,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领航员,每天穿梭在各个模块之间。早上,她会先到沈浩的团队,看 “场景模式” deo 的调试进度,提出 “座椅放倒的速度可以再慢一点,避免用户不适” 的建议;中午,她会和张扬一起讨论 h5 的设计细节,提醒 “要简化操作步骤,让老年人也能轻松使用”;下午,她会和乔娜、秦悦开会,梳理项目进度,解决遇到的问题;晚上,她还会把当天的工作笔记整理成文档,发给团队每个人,明确第二天的重点任务。
有时候,团队成员会看到她在办公室的走廊里快步走过,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夹,眼底带着淡淡的疲惫,却依然精神饱满地与每个人打招呼。有一次,沈浩加班到深夜,看到林薇的办公室还亮着灯,透过门缝,他看到林薇正对着电脑上的项目进度表,眉头微蹙,手里的笔在纸上写写画画。那一刻,沈浩忽然明白,“钉刺” 能走到今天,不是运气,而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始终冲在最前面的 leader。
然而,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量,还是像潮水一样,渐渐显露出了副作用。项目启动后的第三周,一场跨部门会议上,因为一个中控屏首页的动效设计,张扬的创意团队和沈浩的技术团队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这个渐变加缩放的动效,实现起来需要调用大量的算力,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流畅度!尤其是在同时运行导航和音乐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卡顿!” 沈浩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手里拿着测试报告,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必须简化,用基础的淡入淡出效果就够了!”
“简化?简化了还有什么灵魂!” 张扬猛地站起来,指着屏幕上的设计稿,脸色有些涨红,“这个动效是整个界面的‘点睛之笔’,用户打开屏幕的第一眼,就能感受到‘星辰’的精致和流畅。你现在让我简化,就像给一幅画擦掉了最精彩的部分,视觉冲击力大打折扣!用户要的就是这种‘丝滑’的体验,不是冷冰冰的‘能用就行’!”
“用户要的是‘流畅’,不是‘花里胡哨’!如果动效导致系统卡顿,反而会影响用户体验!” 沈浩也不甘示弱,向前走了一步,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带着几分火药味。
旁边的团队成员都屏住了呼吸,有人想开口劝和,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 之前也有过几次小摩擦,但都没有像这次这样激烈。会议陷入了僵局,原本计划讨论的后续任务,也被搁置在了一旁。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倾听的林薇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停止无意义的争论。” 她的目光先看向沈浩:“沈浩,我需要你在明天早上之前,给出一个详细的评估报告 —— 实现这个动效需要的具体算力、开发时间,以及对其他功能的影响程度,包括最坏情况下的卡顿概率。”
然后,她又转向张扬:“张扬,你和你的团队做一个 A\/b 测试的预期方案 —— 分别用理想版动效和简化版动效,模拟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体验,预估两种方案的用户点击率、停留时间和满意度。”
林薇顿了顿,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明天早上九点,我要看到这两份可量化的方案,而不是情绪化的争执。我们做决策的依据,是数据和用户需求,不是‘我觉得’。”
她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两人之间的火气。沈浩深吸一口气,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些许,点了点头:“好,我今晚就做评估报告。” 张扬也坐回了座位,虽然脸色还有些难看,但还是低声说道:“我会让团队尽快出 A\/b 测试方案。”
会议结束后,办公室里的氛围依然有些沉重。沈浩留在会议室里,打开电脑,调出 “星辰” 的算力模型,开始逐行计算动效所需的资源;张扬则带着设计师回到工位,连夜修改测试方案,甚至还打电话给几个用户,询问他们对动效的看法。两人都知道,林薇的 “冷静” 背后,是对项目的严格要求,也是更大的压力 —— 他们必须用数据证明自己的方案是对的,更要确保最终呈现给用户的体验是完美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引擎” 在磕磕绊绊中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推进势头:沈浩团队的 “场景模式” deo 已经完成了内部测试,用户反馈远超预期;张扬团队的 KoL 短视频已经拍摄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剪辑;“星辰生活馆” 的装修也进入了收尾阶段,预计下周就能对外开放。
林薇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感慨。她想起几个月前,“钉刺” 面临资金链断裂、核心成员流失的困境,那时她甚至怀疑过,这个团队能不能撑下去。而现在,“钉刺” 不仅活了下来,还承接了 “星辰” 这样重要的项目,即将与行业巨头寰宇正面交锋。
她知道,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寰宇的 cEo 徐天,是出了名的 “狠角色”,他绝不会坐视 “钉刺” 与启辰联手,更不会容忍 “星辰” 威胁到寰宇的市场地位。之前的封杀只是开胃菜,接下来,寰宇很可能会动用更多资源,从技术、市场、供应链等各个方面进行打压。
林薇轻轻握紧了拳头,目光望向远方 —— 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她知道,前方的道路必然充满风浪,但只要整个团队像现在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钉刺” 这艘小船,就一定能在与寰宇的 “巨舰” 交锋中,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路。
“新引擎” 已经启动,轰鸣的声响里,藏着 “钉刺” 的希望,也藏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硬仗。林薇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回办公室 —— 还有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她不能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