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霄尝试按照 “旋玑” 的要诀运转灵力,将意识沉入丹田,再缓缓延伸至指尖。当灵力触碰到冷凝釜中的黑气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试图驱散,而是顺着黑气的流动轨迹轻轻引导。起初那缕黑气像受惊的蛇般剧烈扭动,随着引导的持续,竟渐渐变得温顺,在指尖缠绕成一个小小的漩涡,黑色中隐隐透出淡金色的光芒 —— 那是转化开始的迹象。
“这…… 这太神奇了!” 林霄激动地睁开眼,漩涡中的黑气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最终化作一缕纯净的灵气融入冷凝釜,“完全不需要外力压制,它自己就……”
“这就是古老法门的精妙之处。” 赵青阳将兽皮卷递给林霄,“此诀早已失传,老夫也是年轻时在藏经阁的夹层中偶然发现。它不适合批量炼丹,却能解决你遇到的根本问题 —— 理解灵气的本性,而非强行改变它。” 他看着林霄眼中闪烁的光芒,补充道,“记住,技术是术,心法是道,术可学,道需悟。”
林霄捧着《灵枢引气诀》,突然明白为何自己的实验始终有缺憾。他过于依赖仪器和阵法这些 “术”,却忽略了人与灵气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就像那株阴阳草,外在的水火调和只是表象,真正支撑它们共生的,是深埋地下的共同根茎。
返回研究堂的路上,林霄反复研读兽皮卷中的 “三环九转” 之法。第一环 “纳灵” 讲究如何让意识与灵气建立连接,第二环 “随流” 强调摒弃主观控制,第三环 “归元” 则是引导转化后的灵气回归本源。每个环节都配有对应的呼吸法门和手印,看似繁复,实则暗合天地灵气的运行规律。
实验室里,苏瑶正试图用聚灵阵强行清除黑气,结果反而让釜内的灵气更加紊乱。林霄立刻阻止她,按照 “灵枢引气诀” 的步骤,先以 “纳灵” 手印建立连接,再用 “随流” 呼吸法调整意识。当他的指尖再次接触冷凝釜时,原本狂躁的黑气竟像遇到亲人的孩童,主动缠绕上来,在 “旋玑” 引导下缓缓旋转。
半个时辰后,奇迹发生。那缕困扰众人多日的黑色雾气,在九转引导下彻底消散,转化成的纯净灵气与雷灵花的灵气完美融合,在釜中形成淡紫色的灵浆,表面泛着柔和的金光。灵力监测仪上的曲线平稳地停留在九成七,且持续了三个时辰没有丝毫衰减。
“成功了!” 苏瑶看着釜中温顺流动的灵浆,激动得语无伦次。她学着林霄的样子结起 “纳灵” 手印,却发现自己的意识始终无法与灵气建立连接,只能笨拙地模仿手势。
“需要静心凝神,让意识变得像水面一样平静。” 林霄耐心指导,“这不是技巧,而是心法,就像…… 就像你弹奏清心曲时,完全沉浸在旋律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苏瑶若有所思,盘膝坐在冷凝釜前,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当她再次睁开眼时,指尖的灵力与釜中的灵气产生了微妙的共鸣,虽然微弱,却已是突破。林霄看着她专注的侧脸,突然明白赵青阳传授古老法门的深意 —— 新丹道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传承千年的修行心法,唯有两者结合,才能真正突破瓶颈。
夜幕降临时,林霄将《灵枢引气诀》与自己的实验记录整合,在新的研究方案上写下:“以古老心法为体,现代技术为用,实现灵气的高效转化与纯净凝聚。” 他将这份方案呈给赵青阳,老长老在末尾批下 “知行合一” 四个字,笔锋苍劲有力,透着对后辈的期许。
研究堂的灯光彻夜通明,林霄和弟子们开始尝试将 “灵枢引气诀” 融入冷凝萃取术。当第一炉没有黑气残留的雷灵丹成功出炉时,天边正好泛起鱼肚白。淡紫色的丹丸在晨光中流转,表面的星纹里仿佛有灵气在缓缓流动,灵力监测仪显示利用率稳定在九成七,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林霄握着这枚丹药,心中充满了对赵青阳的感激。他知道,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认知的飞跃 —— 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灵气控制法门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新丹道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