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仅是一个图案,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团队文化的雏形。
· 它代表了科学探索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 承认失败是常态,成功是侥幸,鼓励大家以平常心面对每一次结果。
· 它蕴含了幽默与自嘲的精神。 在高压环境下,这种自我解嘲能有效缓解焦虑,凝聚团队认同感。
· 它体现了对量子理论的直观理解。 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他们正在研究的究竟是什么。
· 那实时跳动的成功率数字,更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和鞭策。 看着数字哪怕提升0.1%,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今天你撸猫了吗?”成了实验室里的问候语。 “希望今天能开出一只活猫!”成了实验前的祈祷。 “唉,又是死猫。”成了失败后的叹息,但语气中往往带着下次再来的劲头。
甚至连被罚打扫厕所的小九九,每次拖着清洁工具路过时,都会对着那光影猫咪嗷呜两声,仿佛找到了难兄难弟。
这只虚幻的量子猫,仿佛真的给实验室带来了某种玄学的好运。或许是因为心态更加平和,或许是因为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在图腾出现后的几天里,封装测试的成功率竟然真的开始出现缓慢却稳定的爬升!
虽然依旧远未达到量产要求,但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却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
秦洛甚至恶趣味地设计了一个小程序:当单日成功率超过某个阈值时,光幕上的量子猫会高兴地打滚,发出愉悦的喵呜声(灵能模拟);而当成功率过低时,小猫则会耷拉着耳朵,发出委屈的呜呜声。
这个小功能,让数据的反馈变得更加直观和充满情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代入感和目标感。
科学的道路是理性的,但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却是感性的。
这只源于一个思想实验、兴起于苦中作乐的量子猫图腾,意外地成为了凝聚团队士气、缓解科研压力的重要文化符号。它让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实验,多了一丝温度,一点趣味,和一份共同的期待。
也许,在未来青岚宗的科学史诗中,这只既死又活的猫,会成为一个传奇的起点。
而此刻,它正蹲伏在光幕之上,闪烁着概率云般的光芒,注视着下方忙碌的人们,等待着下一个“盒子”被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