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击穿事故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实验室里些许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在秦洛的强硬要求下,整个研究节奏被迫放缓,重心转向了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夯实与规范建立。
防静电地板铺上了,离子风机嗡嗡作响,所有人都换上了特制的导电法袍,手腕上戴着接地腕带,操作前必须触摸特定的放电柱。详细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被制定出来,贴在每个工作台的醒目位置,要求每一步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循,不得有丝毫逾越。
这种转变初期让习惯了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研究者们感到有些束缚和不适应,仿佛戴上了无形的镣铐。但很快,其好处便显现出来。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非预期失败率显着下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大大提高。虽然突破性的进展依旧罕见,但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
然而,长期的压抑和缺乏振奋人心的成果,依旧让实验室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高压和疲惫之下,人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凝聚士气,甚至需要一点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这一日,几位算天门的弟子在休息间隙,围在一起讨论量子纠缠那“既死又活”、“非此非彼”的诡异特性时,一位弟子苦中作乐地开玩笑:“这纠缠灵子,像不像传说里那只既死又活的猫?观测之前,谁也不知道它是啥状态。”
他说的,是秦洛某次闲聊时提起的一个来自故乡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用来阐述量子叠加态的诡异之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个比喻迅速在实验室里传开了。大家忽然觉得,这个看似荒谬的比喻,竟然异常贴切地形容了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每一次制备纠缠灵子对,每一次进行封装测试,都像是在打开一个盒子,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里面是成功的“活猫”(稳定纠缠态)还是失败的“死猫”(退相干)。
这种不确定性,这种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反复横跳,正是他们日常最真实的写照。
于是,不知从谁开始,有人偷偷在实验笔记的角落画下了一只简笔画的小猫,小猫被关在一个盒子里,旁边写着“成功?”和“失败?”。
这个小图案很快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和效仿。
渐渐地,这只“盒子里的猫”开始出现在各种地方:光幕的屏保上、草稿纸的页眉页脚、甚至有人用灵光微雕了一个小小的猫形摆件放在工作台上。
它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带点自嘲又充满期望的内部符号。
秦洛发现了这个现象,他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觉得很有趣。他甚至亲自出手,用灵能光影技术,在实验室的主控光幕上方,投影了一个精致的、动态的量子猫虚拟图腾。
那只由光构成的小猫,栩栩如生,时而慵懒地舔着爪子(代表状态稳定),时而炸毛警惕(代表能量波动),最绝的是,它的身体会在“凝实存在”和“概率云模糊”之间不断微妙地切换,完美诠释了量子叠加态的神髓!而在小猫旁边,还有两个不断随机跳动的数字,分别是当日纠缠对制备成功率和封装测试成功率,实时更新。
这个官方认证的图腾一出,立刻受到了全体研究人员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