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迎祖 送祖(2 / 2)

这时做饭的人已经在食堂开始忙活起来了。

肉菜是免不了的。

郑家庄今天要杀5头猪。

全部人有一万多人,五头猪压根就吃不到什么。

再加上上供的一头猪,也就6头。

吃个大锅饭,也就是猪肉白菜炖粉条。

特意蒸了一大笼的大白馒头,其余的都是三合面的大馒头。

里面有白面,玉米面还有高粱面。

让全部人吃饱,这也要消耗不少粮食。

白面馒头是上供给老祖们的。

炖菜弄完,会先用大海碗盛出来9碗,带着一筐大白馒头放在祠堂的供桌上。

爷爷和三爷还有老爹,几个村的族长一起上香,最后关上门。

老祖们吃饭,不能打扰。

郑义跟着爷爷还有老爹回家先换衣服。

吃饭的时候可不舍得把衣服弄脏了。

换完衣服回到广场上,接下来就是吃饭的时间。

每个人一碗菜两个三合面的馒头。

不管是菜还是馒头,都在飞快的消耗着。

不管吃的再多,每个人都是这么多。

不再续碗。

大祭的时候,是要让人吃饱为止。

这时候不需要。

菜的味道不错,是大卫庄的大厨做的。

相传,大卫庄的前身是那时候老祖的一队亲随护卫。

反正就是什么都会做。

尤其是做饭。

于是最后,这做饭的手艺就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几个庄子上不管谁家办事,都会去大卫庄请人。

不管怎么做,人家做的饭就一个字,地道。

关键是怎么吃都不腻。

尤其是大肥肉,平时郑义吃上两口就腻的不行,而他们做的饭,郑义能就着馒头弄一大碗肥肉,一点都不觉得难吃。

这就是手艺。

关键是从来不外传,就是郑义想要学,人家就俩字 不传。

哪有主家做饭的?主家学会了做饭,要他们这么随从干嘛?每年祭祖还用不用来了?

得,这话郑义怎么接?

只能打消了这个学艺的念头。

四个庄子各司其职其实挺好。

为啥非得打破这个规定呢?

下午没事,郑义跟着老爹拎着车篓满村子跑。

每家家里有老人的,都给个苹果和橘子,直到跑完整个庄子,看完全庄的老人。

晚上吃了饭,老妈一早就让郑义睡了,忙活一天了,太累了不好。

初三早上起来,跟着爷爷老爹在后面演武了一个小时,就出了一点汗,没啥事。

吃了饭后,郑义就把自己买的几本书拿了出来交给了爷爷。

这几本书可以丰富一下郑家武库的一些漏洞。

比如就是一些模糊境界的划分,尤其是郑义总结的一个册子,爷爷看了也是眼里带着泪花,拿着书跑到祠堂跪那里找老祖宗们邀功去了。

而郑义则没事的开始全村晃荡。

看到老人扎堆就凑了过去。

一些问题郑义也是随口问问,比如各种种地的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得到的答案让郑义也是茅塞顿开,这比他自己瞎琢磨的好太多了。

郑义听了庄上老头的仔细讲解后,才知道了,大院的朱老头,也是纸上谈兵的货。

这不怪他,这老头也就小时候种过地,随后就是没有一天消停的在全国各地奔来跑去的打仗。

郑义是一下子完善了自己的很多想法。

一直聊到了中午老娘来喊郑义回家吃饭。

下午吃了饭撂下碗就跑了出来,又是一通的聊。

算是大概知道了所有东西怎么种的了。

初三过去,迎来了初四。

今天要送祖,仪式就比较简单了。

爷爷带着郑家人,其他村的族长,摆上两桌的贡品,点上香磕了头。

一桌给老祖们的,一桌是给那些给老祖们带路的人的,这些人俗称鬼差。

点上香关了门,这事就算过去了。

剩下的打扫什么的,三爷一个人就办了。

………………

有幸见过一次一个大家族的迎祖活动,就写了出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