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寒门青云:穿越知否之逆袭路 > 第171章 红妆落定与官场风波

第171章 红妆落定与官场风波(1 / 2)

时光荏苒,夏去秋来,东京城接连上演了几场盛大婚礼,冲淡了之前朝堂的些许紧张气氛。

国舅爷沈从兴以超一品仪仗迎娶英国公嫡女张桂芬,排场浩大,彰显皇恩与新旧勋贵的融合。同日,一顶小轿从侧门抬入邹家姑娘,这位有诰命在身的贵妾,为国舅府未来的波澜埋下了伏笔。

顾廷烨与清河郡君盛明兰的婚礼,则更添几分传奇色彩,英雄美人的佳话传遍街巷,顾侯那份不容置疑的珍视与盛家六姑娘沉静面容下透出的幸福光彩,令人艳羡。

武亭伯谢飞迎娶沈皇后亲妹沈青萍,婚礼热闹而温馨,禹州旧谊加上姻亲关系,纽带更为牢固。

安远伯陈立与承平伯府二小姐李禅缨的婚事,则显得庄重典雅,新妇过门后,果然如传闻般温婉贤淑,与沉稳的陈立相得益彰。

任长卿看着兄弟们一个个“落入彀中”,一边肉痛地送出四份厚礼,一边也由衷为他们高兴。而灵寿伯谢玄,在“选秀”画卷中反复斟酌(主要是看脸)后,最终通过吴大娘子,与一位门第清贵、家风严谨的文官家嫡女定了亲,只待来年吉日完婚。喧嚣过后,似乎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然而,朝堂的平静永远是暂时的。官家赵宗全虽已登基,但玉玺因循旧例,仍由垂帘听政多年的太后执掌,这无疑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皇帝一系与太后一系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

这一日,顾廷烨受首相韩章暗中点拨,定下一计。他借京城久未逢甘霖、民间有求雨之议的由头,向太后进言,称祭祀天地祈求雨泽,需以官家名义,用传国玉玺加盖祭天文书,方能显示至诚,上达天听。太后虽精明,但顾及天象民意,又自恃身份,加之顾廷烨言辞恳切,理由充分,一时不察,竟果真将玉玺交予顾廷烨,命其转交皇帝用于祭祀。

玉玺一旦离开曹太后手里,再想拿回便是千难万难。赵宗全拿到玉玺,就没有再还给太后了。这一招“釜底抽薪”,打得太后及其党羽措手不及,勃然大怒,却一时找不到发作的由头,毕竟玉玺是太后自己“为祈雨”而交出的。太后宫中,瓷器碎裂之声终日不绝。

玉玺风波,使得帝后与太后之间的矛盾彻底表面化、白热化。太后一系岂肯善罢甘休?很快,反击的机会便来了。

新科进士齐衡,因其母亲平宁郡主和太后的关系,加之其本人风姿出众、文采斐然,在太后势力的暗中运作下,被破格擢升为从六品侍御史,得以参与朝会。这无疑是在言官体系中打入了一颗重要的棋子。

在一次大朝会上,气氛因帝后与太后势力的角力而显得格外凝重。年轻气盛的齐衡,怀着新官上任的抱负,或许也带着些在顾廷烨婚事上受挫后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态,出列奏禀。他面容肃穆,声音清朗,引经据典,提出:“陛下,逆王(兖王)虽已伏诛,然其党羽余孽未尽,隐匿朝野,实乃国之心腹大患。若不能彻底清查,严惩不贷,恐将来有效仿者,视国法为无物,动摇国本!臣恳请陛下,下旨彻查逆党余孽,绝不姑息!”

这番话,冠冕堂皇,站在了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让人难以反驳。更重要的是,此议深合太后心意——借此机会,可安插自己人,扩大势力。太后虽没有玉玺在手,但其在朝中的势力不可小嘘立刻有人出声附和,力主严查。

龙椅上的赵宗全眉头微蹙,他心知这是太后的反击,但齐衡所言在明面上无可指摘。他目光扫过殿下众臣,沉声道:“齐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彻查逆王余孽,确有必要。只是……此事关系重大,需得一秉公持正、刚直不阿之人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