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去疾也跟着点头,笑着说道:
“第一个‘托儿’话刚说完,其他武将,第二个、第三个……绝对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呼啦’一下全冲出来!”
“‘陛下!他不行!他晕船!让臣去!’”
“‘放屁!你才晕船!你全家都晕船!陛下,末将当年在鄱阳湖水战,在水里泡了三天三夜!这活儿我熟!’”
“‘都给老子滚!老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正缺个金夜壶!谁跟老子抢,老子跟他急!’”
李去疾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些武将粗鄙不堪的叫骂声,听得在场众人都忍不住哄笑起来。
李先生这番描述,简直就是把朝会的场景,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不,比那还要热闹!
“武将们为了抢功劳,在金銮殿上就能打起来。那文官呢?”
李去疾话锋一转,看向一旁的朱标。
“那帮平日里之乎者也,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挂在嘴边的文臣们,会眼睁睁看着这金山银山,落到那帮粗鄙武夫手里?”
“他们是打不了仗,可他们有的是钱,有的是人!”
“他们会立刻盘算,自己家哪个不成器的侄子外甥,可以塞进船队里。或者,干脆自己几家联合起来,上奏朝廷,说是愿意‘为国分忧’,自备船只粮草,组建商队,追随大军,前往海外,‘宣扬大明国威’!”
李去疾说到这里,轻蔑地笑了一声。
“说白了,就是想跟在屁股后面,捡点金渣银末。”
朱元璋的眼神,越来越亮。
他已经完全被李去疾描述的那个场景给吸引住了。
他能想象到,整个奉天殿,会变成一个何等疯狂的菜市场。
武将们红着眼珠子争抢出征的名额,文官们交头接耳在私底下串联,所有人都为了那“金夜壶”和“仙种”,变得疯狂!
而他自己,则高高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这帮人,为了他画出的大饼,争得面红耳赤。
那感觉……光是想想,就舒坦!
“马大叔。一个托儿,负责挑起话头;一个故事,负责勾起贪念;再来几个愣头青,负责点燃火焰!”
“要是想保险一些,还可以多找几个托儿,故意和第三个托儿抢着出海。”
“总之,一定要烘托气氛,要让现场的大部分人都觉得,开海能让他们获得很多好处,”
“到时候,就算还有一些不希望开海的人想拦,也拦不住了!”
“这之后,满朝文武,会争先恐后跪在地上,哭着喊着求皇上解除海禁,开启大航海!甚至求皇上恩准他们,自备干粮,自掏腰包,远赴海外,为大明……开疆拓土!”
“然后……你们说皇上该怎么做?”
朱元璋忍不住接话:“然后,皇上勉为其难,同意众人的意见,决定在将来开海!要求大臣们,搞出一套章程来!”
听到这话,李去疾不由赞叹:“厉害啊!马大叔!”
“我还以为你会说直接开海呢。”
得到夸奖,朱元璋有些得意:“先生之前也说过了,这海禁虽然是个错误的决策。”
“但当初皇上实施时,也是考虑了诸多因素的。”
“要是一下子开放,绝对会出现很多问题。”
“大明是绝对不可能完全解除海禁的。”
“就算是商业最繁荣的宋朝,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海禁。”
李去疾点点头,接着说道:“这之后就简单了。”
“皇上找一两个心腹大臣,让他们主导,和其他大臣确定开海的章程。 ”
“同时,把《大明皇家远洋贸易总行章程》交给心腹大臣,但不能让他直接公开。”
“而是让他在和其他人制定章程的时候,引导其他人写出相关内容。”
“对!对对!”朱元璋露出惊喜的表情。
还能这样?
借力打力!
让他们自己吵,自己争,最后再让他们自己把章程给“想”出来。
到时候,这开海的要求,是他们自己提出的;这开海的章程,是他们自己写的。
谁要是再敢叽叽歪歪,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这帮平日里最重脸面的文臣,到时候怕是比谁都更卖力地维护这开海的新政!
“先生这招高啊!”
朱元璋由衷地赞叹,他已经能想象到,到时候朝堂上,那帮老狐狸一个个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最后得意洋洋地捧出一部章程,却不知道那上面的每一条,都是先生早就写好的!
自己只需要坐在龙椅上,看着他们演戏就行了。
(这他娘的,比看戏还过瘾!)
一想到那场景,朱元璋心里头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