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空印,是个死结!(1 / 2)

“在于这辽阔的天下?”

朱元璋咀嚼着这句话,眼神里闪过一丝异色。

他没催,就那么静静地站着,等着李善长的下文。

他知道,真正的核心问题,要来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心里那点小九九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在这种状态的皇帝面前,耍心眼,那就等于是在悬崖边上反复横跳,嫌自己死得不够快。

“是,陛下。”

李善长定了定神,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

“大明的官吏,是不是贪官污吏?是,臣不敢欺瞒陛下,这官场上,十个里面,总有那么一两个是烂了心肝的。”

“但是,这‘空印’一事,却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贪。”

“很多时候,他们也是……没办法。”

“哦?”朱元璋的眉毛微微一挑,“怎么个没办法?”

“陛下,臣给您举个例子,您就全明白了。”

李善长咽了口唾沫,开始小心翼翼地讲述。

“就拿最远的云南布政司来说吧。”

“朝廷规定,每年年底,他们要把一年的税粮账目,送到应天府的户部来核验。”

“这账本上,得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今年收了多少石粮食,多少匹布,多少两银子,支出了多少,库存还剩多少,每一个数字,都得对得上。”

“听着,没毛病,对吧?”

朱元璋点了点头。

这规矩还是他亲自定的,严苛得一塌糊涂。

“可问题就出在这路上了!”李善长微微有些激动起来。

“陛下,您想啊!从云南到应天府,地图上看着就一条线,可实际上呢?那是几千里的崇山峻岭,虎狼遍地!”

“一队运粮的官兵,少说也得走上两个月。这两个月,人吃不吃饭?马嚼不嚼料?路上会不会遇到下雨天,粮食发了霉?会不会遇到胆大包天的山贼,给你抢走几袋?”

“这些,都是损耗啊,陛下!”

李善长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要把积压在无数官吏心中的苦水,一股脑儿全倒出来。

“户部的大人们坐在京城里,嘴皮子一碰,说今年的损耗,就按一成算。多了,就是你地方官贪了!”

“可天知道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

“万一碰上个百年不遇的大雨,连着下了一个月,路都冲垮了,粮食在仓库里活活霉掉三成,这账怎么做?”

“万一运气不好,撞上几百个不要命的悍匪,别说粮食了,连押送官兵的命都得搭进去,这账又怎么做?”

“这些东西,在出发之前,谁能算得准?神仙也算不准啊!”

“账本送到户部,数字对不上,直接打回!‘去,拿回去重做!’”

李善长仿佛代入了地方官员,指着云南的方向,满脸悲愤。

“一来一回,半年就过去了!等新的账本送到,黄花菜都凉了!户部早就封账了,云南布政司上下几百号官吏,一年的考评,直接就是‘差’!”

“一年辛苦,全喂了狗!”

“一次两次还好,年年如此,谁受得了?官,还干不干了?”

说到这里,李善长喘了口粗气,看着陷入沉思的朱元璋,抛出了最后的关键。

“所以,‘空印’就应运而生了。”

“这不是为了贪墨,而是为了‘平账’!”

“把盖好印的空白文书带到京城,等到了户部,跟管事的老爷们把酒言欢,一边喝,一边算。哦,你路上马死了两匹,记上!粮食霉了三百石,也记上!最后算出一个总数,现场填到空白文书里,两边数字一对,严丝合缝!”

“皆大欢喜!”

“户部完成了差事,地方官保住了考评。至于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陛下,这才是‘空印’沿袭这么多年的根子啊!”

“它不是一两个官员的贪婪,而是整个帝国运转之下,必然会产生的……润滑剂!”

“没有它,很多地方的衙门,根本就转不动啊!”

一番话说完,整个院子,再次陷入了死寂。

朱元璋的脸色,比刚才还要凝重。

他听懂了。

李善长没有撒谎。

这根本就不是贪腐的问题。

这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是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信息的传递速度,跟不上物资的运输速度。

账本,永远追不上现实的变化。

他忽然感觉一阵无力。

他可以杀光所有用“空印”的官吏,但他能让几千里的路变短吗?他能让老天爷别下雨吗?他能让粮食不发霉吗?

他不能。

他是皇帝,不是神仙。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他引以为傲的铁腕,他那把削铁如泥的屠刀,在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实”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杀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反而,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朱元璋的脑子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他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死胡同。

一个两头都是悬崖的死胡同。

放任“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