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面对刘伯温这堪称“天问”的终极死局,李去疾非但没有皱眉,反而……又笑了。
那笑容里,带着一种“我就知道你会问这个”的了然,和一种“学得不错,都会抢答了”的欣慰。
“刘老先生,刘老先生,你说得都对。”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李去疾由衷地赞叹道。
这老先生真是个天才啊!
已经触及到“央行独立性”和“货币超发”的核心问题了!这要是放在现代,妥妥的经济学带头人啊!可惜了,生错了时代。
他心里感叹,脸上却是一副风轻云淡的宗师派头。
“你说,谁来管皇帝?”
李去疾伸出一根手指,轻轻摇了摇。
“错了。”
“从一开始,思路就错了。”
“为什么一定要‘人’来管呢?”
“咱们,可以用‘规矩’来管。”
“规矩?”朱元璋和刘伯温同时一愣。
规矩?
这天底下,还有能管住皇帝的规矩?
皇帝说的话,那就是规矩!
“先生,您的意思是……立下祖训?”刘伯温试探着问道,“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滥发宝钞?”
他自己说完,就摇了摇头。
这玩意儿没用。
元世祖忽必烈当初立的规矩不好吗?“平准库”的制度不完善吗?
结果呢?
他儿子、孙子,哪个当回事了?
祖训这东西,就是糊弄鬼的,管君子管不了小人,更管不住一个想搞钱的皇帝。
“不。”
李去疾干脆利落地否定了。
他看着已经彻底懵圈的两个人,决定再给他们上点强度。
“我问你们,一个国家的钱,应该印多少,到底由什么决定?”
他抛出了这个终极问题。
“由……由国库里的金银数量决定?”朱元璋不确定地说道,这是他最开始的认知。
“那是元朝的老路,死路一条。”李去疾直接否决。
“那……由朝廷的开销决定?”刘伯温补充道,“朝廷要用多少钱,就印多少钱?”
“那不就是你刚才说的洪水滔天吗?”李去疾又给否决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茫然。
那到底由什么决定?
李去疾看着他们俩那抓耳挠腮,笑着说道:
“我再给你们打个比方。”
他又来了!他又带着他的比方走来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瞬间坐直了身体,竖起了耳朵,连旁边的常遇春都瞪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一个字。
“咱们还说那个村子。”
“现在,暂时不聊井水了,咱们聊聊村里的集市。”
“这个集市,每年开一次。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把自家养的鸡、织的布、种的粮食拿到集市上来卖。”
“可是大家手里都没有铜钱,怎么办呢?只能鸡换布,布换粮食,麻烦得要死。”
“正好,村长招人做工,会发给人水票。”
“有些人水票多,用不完,就拿水票换其他东西。”
“不知不觉间,为了方便大家交易,大家决定用进行这个集市的时候,用‘水票’来衡量货物价值。以后大家在集市互相买卖,就用这个票。”
朱元璋和刘伯温连连点头,这个好理解,就是钱嘛。
“好,现在问题来了。”李去疾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假如,你们是村长,这个‘水票’,应该发多少张?”
朱元璋愣住了,这个问题,和刚才不是一样的吗?
“这……凭感觉?”他试探着说。
“凭感觉?”李去疾笑了,“那跟元朝的皇帝有什么区别?今天感觉良好,多印点;明天心情不好,少印点。这集市迟早得乱套!”
刘伯温沉吟片刻,开口道:“当以集市上货物之总价,来定‘赶集票’之多寡!”
“说得对!”
李去疾赞许地看了他一眼,这老头,太上道了!
“就是这个理!”
“你作为村长,在开集之前,得先派人去统计一下。今年集市上,大约有多少货物。”
“比如说,经过统计,今年集市上大约有1000只鸡,500匹布,2000石粮食。”
“然后,你还要给确定这些东西的价格。比如一只鸡等于一张票,一匹布等于两张票,一石粮食等于一张票。”
“那么,今年集市上所有货物的总价值,就是1000*1 + 500*2 + 2000*1 = 4000张票的价值。”
“所以,你今年招人做工,也应发4000张左右的‘水票’!不能太多,也不能不少!”
李去疾的声音,掷地有声!
“如此一来,票和货,就完全对应上了!集市上的物价,就会非常稳定!老百姓拿着票,心里就踏实!因为他知道,他用货物换来的每一张票,都实实在在地对应着集市上的某一只鸡,某一匹布!”
“不但没意见,大家还得夸你是个能干的村长!”
“这是一种‘锚’!给钱这张纸,定下一个不会动摇的铁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