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和常遇春瞬间呼吸急促起来,眼神彻底变了!
他们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们听懂了这两个字——“仙器”!
“陛下!”徐达一步踏出,声如洪钟,“只要能造出那些仙器,别说‘格物’,就算叫‘啃树皮’,我也第一个学!”
“对!”常遇春瓮声瓮气地附和,“有了那千里眼,鞑子的骑兵在哪儿放屁俺们都看得见!俺老常这条命,就是‘格物’的!”
两个军人的表态,直白而有力。
而李善长和刘伯温,两位当世大儒,此刻却像是被扼住了喉咙,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他们看到的,是比“仙器”更可怕的东西。
那是一种全新的,足以与圣人学说相抗衡,甚至……取而代之的煌煌大道!
许久,刘伯温才从剧烈的震撼中回过神来,他猛地抬头,声音都有些颤抖。
“陛下……此等经天纬地之学,莫非……莫非是大皇子殿下的那位先生所创?”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朱元璋身上。
这是唯一的解释!
然而,朱元璋却只是淡淡一笑,那笑容里,带着一种睥睨天下的傲然。
“非也!”
他缓缓踱回御座,龙袍一甩,重重坐下,目光如电,扫视四人。
“此道,是咱,于梦中得天所授,悟出来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在心中感叹:
李先生啊李先生……
你可真是咱肚子里的蛔虫。
就算你不说,咱肯定也会把这“格物”说成是咱自己悟出来的。
整个内殿,瞬间落针可闻。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四个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一动不动。
他们能做到位极人臣,都是何等聪明的人?
梦中得天所授?
一个字都不信!
但陛下这么说了,那它就必须是!
这是在保护那位神秘的高人!更是将这份开天辟地之功,彻底揽于帝王一身!
短暂的死寂后,李善长第一个反应过来,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重重叩在金砖之上,声音里充满了狂热与崇敬。
“陛下!真乃天命之主!圣人降世啊!”
“臣等,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刘伯温等人如梦初醒,也齐刷刷跪下,发出山呼。
“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元璋满意地看着匍匐在脚下的臣子,这正是他要的效果。
他抬了抬手,声音变得无比威严。
“既然此道为咱所悟,咱便欲以此道,为我大明,开万世之基业!”
“咱决定,改制科举!”
此言一出,不亚于又一道天雷劈下!
刚刚起身的李善长身子一软,差点又跪了回去,他脸色煞白地道:“陛下!万万不可!科举乃国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贸然改制,天下读书人必然群起而攻,江山……江山会动荡啊!”
“咱知道。”朱元璋的语气不容置疑。
“咱没说现在就改,科举重开,至少要明年,甚至后年。”
“咱今天叫你们来,就是商量,这科举,该怎么改!如何才能稳妥地推行下去!”
原来不是一时冲动。
李善长稍稍松了口气,但眉头依旧紧锁,这根本就是个无解的死局。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刘伯温,眼中闪过一道智慧的光芒。
他上前一步,朗声道:
“陛下,臣有一策!”
“两天之后,不正是‘火囊云霄辇’向全金陵百姓演示的日子吗?”
“届时,陛下可亲临现场,当着文武百官,天下万民的面,一同观瞻‘天灯’升空!”
“然后,再当众公布‘格物’之道,乃陛下亲悟!仙人梦中传授!”
刘伯温的声音越来越亮,充满了蛊惑人心的力量。
“趁此天降祥瑞,万民归心之机,陛下可顺势宣布,于国子监之外,另设一座‘大明格物院’!”
“先以学院之名,聚拢天下能人异士,着书立说,将‘格物’之学发扬光大!”
“待格物深入人心,功绩卓着之时,再谈改制科举,岂不是水到渠成,无人敢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