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朱元璋的赞许声如洪钟,不加掩饰,带着帝王特有的豪迈。
“不愧是伯温!”
“此计,甚好!”
“既能彰显天命,又能为‘格物’之道正名,还不至于引起太大动荡,一石三鸟,妙!实在是妙啊!”
李善长也缓缓点头,心中对刘伯温的急智,生出一丝由衷的佩服。
徐达和常遇春对视一眼,虽然对文官间的弯弯绕绕不感兴趣,但也听明白了。
这法子,稳!
“陛下,臣以为,刘先生此计天衣无缝。”
李善长上前一步,恭敬地补充道。
“只是细节之处,还需仔细敲定。‘大明格物院’选址何处?祭酒由谁担任?初期的章程又该如何拟定?这些都需要一个万全的准备。”
朱元璋大手一挥,重新坐回龙椅,心情极佳。
“这些,咱早有考量。”
他看向徐达。
“徐达,演示那日,金陵城的防务,就交给你了。”
“咱要整个金陵城的百姓,都能安安稳稳地看到这场天降祥瑞!”
“臣,遵旨!”
徐达声如金石,铿锵有力。
他又转向常遇春。
“遇春,你负责百官的护卫,确保万无一失。”
“末将领命!”
常遇春抱拳应道。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李善长和刘伯温身上。
“至于格物院,就设在国子监旁!”
“咱要让天下的读书人都看看,除了四书五经,还有另一条通天大道!”
“祭酒的人选……”
朱元璋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
“暂且空悬。”
“先由你二人,代为草拟章程,网罗天下奇人异士,将这格物院的架子,先给咱搭起来!”
“臣等,遵旨!”
李善长和刘伯温齐声应下。
一个关乎大明未来国运的庞大计划,就在这小小的内殿之中,被君臣五人迅速敲定。
气氛,前所未有的融洽。
就在众人以为今日的议事即将结束时,朱元璋却忽然陷入了沉默。
他摩挲着拇指上的玉扳指,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这细微的变化与意有所指的话语,立刻被四位人精捕捉到了。
内殿再次安静下来。
许久,朱元璋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从御案旁堆积如山的奏折中,取出了几张图纸。
他将图纸在御案上缓缓展开。
“你们再来看看这个。”
四人好奇地凑了上去,
只一眼,刘伯温的瞳孔便骤然收缩成针尖大小!
如果说,之前的“千里窥天镜”和“火囊云霄辇”是精妙绝伦的“仙器”。
那眼前的这些图纸上所画的,简直就是足以逆乱阴阳的“神器”!
图纸上,用一种他们闻所未闻的精准线条,绘制着一个个奇形怪状的构件。
每一张图纸都分成了四格,一格是零件的整体样貌,另外三格则是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剖解图,上面还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数字。
繁复,精密,充满了凡人智慧无法企及的秩序感。
“陛下……”
刘伯温的声音都有些干涩,他伸出手,指尖在图纸上方虚虚划过,却不敢真正触碰。
他怕一碰,这不属于人间的造物就会烟消云云散。
“这……这又是何物?这般构思,简直……简直匪夷所思!”
他敢用自己的项上人头发誓,这绝非当今世上任何工匠能想象出的东西。
这背后蕴含的学问,比刚才的“格物”之道,还要深奥百倍!
徐达和常遇春更是看得云里雾里,只觉得这些鬼画符,比最复杂的兵阵图还要难懂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