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各家弟子(2 / 2)

就在虞璎于青鸾宫静室中潜心衍法、于寂静中寻求突破之时,玉京城内外,因着抡才大典的日益临近,已然汇聚了来自神朝四面八方的风云儿女,整座巨城都仿佛变成了一口正在熊熊燃烧、即将沸腾的巨鼎。

依照神朝祖制,抡才大典面向所有神朝子民,需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年龄在六十岁以下,修为达到感应境及以上。

此标准既确保了参与者拥有一定的修行基础与未来潜力,又给予了各阶层、各年龄段、各流派的英才以相对公平的展示机会。

此刻的玉京城,无论是内城还是外郭,皆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大小仙栈早已爆满,许多修士不得不在城郊租赁民房院落,或干脆在指定区域搭建临时帐篷。

酒肆茶楼终日喧闹不绝,来自天南地北、口音各异的修士高谈阔论,交换着信息,也碰撞着火花。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属性的灵力波动,强弱不一,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与竞争气息的画卷。

在城东最为豪华、背景深厚的“迎仙楼”顶层雅间内,几名衣着华贵、气度卓然的年轻男女正在临窗品茗,俯瞰着脚下熙攘人流。

为首一人,面容俊朗,剑眉星目,目光开阖间锐利如鹰隼,周身气息凝练厚重,正是姬家这一代最负盛名的三公子姬伯安,其修为已臻至道基中期,是此次夺魁的最大热门之一。

身旁几人也皆是八姓中的佼佼者,如姜家那位以精明干练着称的旁支子弟姜明远,谈论间对神朝各州郡的经济民生、物产流通如数家珍;还有妘家那位虽为女子,却无人敢小觑的妘文瑾,言辞条理清晰,善于洞察人心,调和不同意见。

“此次大典,陛下亲定章程,大幅提升实务策问之比重,意在选拔干才,而非空谈之士。”姬伯安把玩着手中温润的灵玉茶杯,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纸上谈兵易,真要解决神朝如今面临的实际边患、妖魔滋扰、民生凋敝、资源分配等难题,却非易事。这正是检验吾辈所学能否经世致用之机。”

姜明远笑道,眼神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伯安兄胸有沟壑,高瞻远瞩,自是成竹在胸。倒是那些常年居于书院、皓首穷经的儒家学子,满口仁义道德,不知能否应对这等错综复杂、需权衡利害的实务之考。”

在城西一处租住的、颇为清雅幽静的别院内,几名身着素净儒衫、头戴方巾的学子正围坐在暖炉旁,秉烛夜读,手边堆满了各类地理志、经济论、律法纲要。

他们来自文风鼎盛的兖州着名“白鹿书院”,是儒家此次参与大典的代表人物。为首者名为孔逸,气质温润儒雅,目光睿智深邃,修为亦稳稳站在道基初期,乃是书院这一代的翘楚。

“陛下圣明,重实务,轻空谈,正是我辈儒生学以致用、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之时。”

孔逸放下手中关于北疆舆图的书卷,缓声道,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儒家经典,并非束之高阁的空文,其蕴含的治国安邦、教化百姓、协调伦理之理,正可应用于实际,解决时弊。此次策问,当以经义为本,融会贯通,结合现实情势,提出中正平和、切实可行之策。”

旁边一位面容稍显稚嫩,但眼神明亮的学子点头附和:“孔师兄所言极是。我儒家亦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之训,读万卷书,亦需行万里路,绝非外界所误解的那般迂腐不堪。”

【求催更,求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