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大多采女展示的是歌舞、乐器、刺绣、书法等。一位姜姓嫡女甚至展示了一套精妙的剑舞,英姿飒爽,引得考官微微颔首。一位疑似与墨家有关的采女,则组装了一个小巧的机关鸟,能自行飞行片刻,颇为新奇。
轮到虞璎。她稳步上前,行礼如仪,应答得体,姿态从容,考官们眼中均露出满意之色。
随后,她开口道:“臣女虞璎,愚钝之资,无甚奇巧之艺。唯自幼随母习药,略通草木之性。愿为诸位大人演示‘辨药’。”
考官们相视一眼,略显好奇。一名宦官示意身旁小太监端上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十余个锦囊:“此处有宫中常用药材若干,你可识得?”
虞璎上前,并未急于打开锦囊,而是先微微俯身,轻嗅其味,然后才逐一解开,观看形状、颜色,甚至用手指捻起少许,感受质地。
“此乃三七,止血圣药,产自滇南,此枚年份应在五十年以上。”
“此为当归,补血活血,尾须完整,香气浓郁,是陇西上品。”
“嗯?此物……”她拿起一小块淡黄色的根茎,仔细看了看,又嗅了嗅,微微蹙眉,“此非地黄,而是玄参,虽形似,但味苦微咸,性寒,常用于清热凉血,需仔细辨别,若误用恐伤及阳虚之人。”
她语速平稳,声音清晰,不仅说出药名,更点明产地、年份、品质乃至易混淆之处和注意事项,如数家珍。其态度专注沉静,自有一股令人信服的气度。
最后,她拿起一个未标注的锦囊,里面是一些干燥的花瓣,色泽紫红。她仔细观察后,沉吟片刻,道:“此乃紫芸英,非中土常见之物,多生于西域荒漠,有安神定惊之效,但用量需极谨慎,过量反致心神涣散。宫中或有贵人用于香囊或安神汤中。”
座上一名一直沉默的年长女官忽然开口,声音略带一丝讶异:“你竟识得此物?可知它另一名称?”
虞璎不慌不忙,敛衽道:“回大人,此物在梵典中亦称‘阿梨陀罗花’,佛门僧人有时亦用之静心。”
那女官眼中闪过一抹亮光,微微点头,不再言语。
考核结束。翌日,结果公布。虞璎因其端庄得体的仪态、沉稳的言行,以及那手令人印象深刻的辨药之能,被评为“上等”,与几位八大姓的嫡女并列,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一些额外的赏赐——包括几瓶品质明显优于族中发放的“凝气丹”。
而同苑中,确有十余位采女因紧张失仪、才艺平庸或因私下抱怨被察觉而遭淘汰,黯然离宫。
初试锋芒,虞璎成功了。她不仅留了下来,还获得了不错的起点。但她心中毫无骄躁,反而更加警惕。她注意到那几位嫡女看她的目光,已从最初的无视,变得略带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深宫之路,如履薄冰。下一次的考验,或许就不会如此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