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后,萧元宸并未有丝毫耽搁,立刻召集了太医署令、院判孙正淼、户部尚书及京兆尹至东宫议事。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进入了主题。
“济民医局之事,父皇已准奏,由孤总领,诸位协同。”他开门见山,语气沉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势,“时间紧迫,孤要在一个月内,看到京城总局及至少两处分局初步运转。”
他条分缕析,下达了一系列具体指令:
选址与筹建:“京兆尹,你负责即刻勘定总局及分局地址。总局需临近城南,方便贫苦百姓前往。分局一设于城西市井繁华处,一设于流民暂居区附近。所需房舍,或租赁或修缮,十日内完成交接清理。”
人员与章程:“太医署令、孙院判,你二人负责牵头拟定医者招募、考核章程,以及药材质量核查标准。不仅要招募太医署冗余人手,更要广发告示,征召民间良医、通晓药理的学子,甚至经验丰富的药童。凡愿效力者,经考核后,由朝廷发放俸禄或补贴。同时,拟定轮值、巡诊制度,务必责任到人。”
萧元宸特意看向孙正淼,补充道:“孙院判素来严谨,于医药一道见地精深,药材质量核查标准,尤其需你多费心,务必严格,杜绝以次充好。”
孙正淼神色一凛,恭敬应下:“臣遵旨,定不负殿下所托。”
资金与药材:“户部,即刻核算首批启动银钱,三日内拨付。同时发布文告,鼓励京城各大药行、医馆捐资赠药,凡有贡献者,由朝廷予以嘉奖,并可优先参与日后官药采购。”
协调与宣传:“京兆尹另需负责协调各方,并张贴皇榜,昭告百姓‘济民医局’之设立,阐明其惠民政措,务必使消息通达闾巷,让真正需要的人知晓。”
他的指令清晰明确,责任划分到人,时间节点严格。几位大臣领命而去,感受到了太子殿下推行此事的决心与效率。
与此同时,萧元宸还有一份“私人”的考量。
他特意留下了院判孙正淼。孙正淼不仅是太医署的资深院判,医术精湛,更难得的是为人刚正不阿,对医药有着近乎执着的严谨,在太医署内威望颇高,且他曾数次相助云昭翎之事!私下对云昭翎化解虺宗奇毒的手法表示过惊叹与敬佩,对云昭翎很是认可!
“孙院判,”萧元宸语气缓和了些,“济民医局乃新政,旨在普惠百姓,传承医术。其成败,关乎朝廷信誉,更关乎万千民生。孤希望,此局不仅能治病,更能立下医药行业的标杆。未来,此局或需一位既深谙医道,又德高望重之人坐镇统筹,指引方向。院判乃太医署肱骨,经验丰富,孤望你能多多费心,协助太医署令,将此局根基打牢。”
他并未明言云昭翎,但“德高望重”、“指引方向”等词,已让孙正淼心中微动,联想到那位医术卓绝的未来太子妃,他立刻明白了太子的深意,躬身道:“殿下深谋远虑,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为我朝医药事业,亦为……天下病患,夯实此基。”
不过十余日,在萧元宸的强力推动和孙正淼等人的尽心辅佐下,“济民医局”的筹建已初具雏形。
位于城南的总局选在了一处废弃但结构尚好的官仓,经过紧急修葺,已挂上了崭新的匾额;城西和流民区的分局地址也已确定,正在进行内部改造。
太医署拟定的章程草案,尤其是由孙正淼亲自把关的药材核查部分,条条框框,严谨细致,已然呈上。
户部的首批银钱和征集到的第一批捐赠药材,在孙正淼的监督下,也已严格核验后到位。
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又高效地进行着。市井之间,关于太子殿下设立“济民医局”惠泽百姓的消息已然传开,不少表示观望和好奇。不过更多的贫民,知道这一消息后,甚是称颂!
时值初冬,午后的阳光虽不炽烈,却带着一种澄澈的暖意,懒洋洋地洒在定远侯府的后院里。
云昭翎正蹲在廊下,面前铺开几张干净的细麻布,上面摊晒着各类药材。她纤细的手指轻轻拨弄着那些干枯的根茎和叶片,神情专注。
阳光勾勒着她低垂的睫毛,在莹白的脸颊上投下浅浅的阴影,周身弥漫着草药的清苦气息,宁静得像一幅画。
萧元宸放轻脚步走近,没有立刻惊扰她。他看着她认真的侧影,心中那片为朝政烦扰而略显冷硬的地方,不由自主地柔软下来。他驻足片刻,才温声开口:“昭翎。”
云昭翎闻声抬头,见是他,眼中闪过一丝微讶,随即漾开浅浅的笑意,如同春水破冰:“你怎么这个时辰来了?”她放下手中的药材,站起身,随意拍了拍裙角沾上的草屑。
“今日可有空闲?”萧元宸目光柔和地落在她脸上,“我带你去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