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用实际行动!(2 / 2)

端坐在龙椅之上的皇帝萧启恒,面容沉稳,目光深邃,静静地听着。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民生疾苦,也明白这些常规手段虽有必要,却往往治标不能治本,且效率低下。

他微微侧目,看向御座之侧监国理政的太子萧元宸,想听听他这个日渐成熟的继承人会有何见解。

萧元宸并未立刻发言,他等到众臣议论声稍歇,才从容不迫地开口。他先是肯定了增派太医、调拨药材的必要性,言语沉稳,滴水不漏。

然而,当他说出“堵不如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时,萧启恒捻着玉扳指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知道,他这个儿子,向来不满足于循规蹈矩。

紧接着,萧元宸提出了“济民医局”的完整构想。从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到定点与流动结合的运作方式,再到传习与赈济并重的长远目标,条理清晰,格局宏大,显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萧启恒听着,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逐渐转为专注,继而露出深思之色。他身为帝王,看的远比寻常臣子更远:

政治考量:此议若能成功,无疑是彰显皇室仁德、收拢民心的绝佳机会。尤其是在经历虺宗之乱后,朝廷亟需此类惠及底层的善政来重塑威信。太子能提出此策,可见其心系黎民,已具备人君之仁。

财政与效率:引入民间力量,可大大减轻国库的持续投入,且药行、医馆为了名声和潜在利益,会更加尽心尽力,效率远比单纯由官府操办要高。这“官民协作”的思路,颇为新颖巧妙。

人才与传承:“传习”这一点,更是深得萧启恒之心。太医署资源有限,难以普惠天下。若能借此培养更多基层医者,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其长远利益,不可估量。这已超脱了简单的赈济,有了教化与传承的意味。

元宸此议,思路清晰,魄力不凡,既能解决眼下难题,又着眼于长远布局,展现了他作为储君的远见卓识。

而且,他特意强调“让医术惠及黎民”,这番话,既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也契合帝王平衡各方利益的权术之道。

只是……萧启恒目光微凝,他了解自己的儿子,元宸虽心怀天下,但以往更多精力放在军政大事上,此次对医药事务如此上心,提出如此细致且带有明显“普惠”、“济世”色彩的方案,其背后,是否与那位即将入主东宫、出身医学世家、且近日常在城南义诊的准太子妃有关?

想到这里,萧启恒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微微牵动了一下,并非不悦,反而带着一丝了然和淡淡的欣慰。若真是为了她,能让未来的国君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倒也是一桩美事。

此时,殿中已有几位重臣出言赞同太子的提议,认为其“思虑周详,颇具善政之风”,但也有些保守派官员提出疑虑:

“殿下,引入民间力量,固然可节省开支,然则如何确保药材质量?如何管理这些医者,使其不致借机牟利,坏了朝廷名声?”

“是啊,陛下,此事牵涉甚广,需从长计议,稳妥为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