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大婚,乃国朝盛典,其筹备流程繁琐而庄重,每一步都需遵循古制,彰显天家威仪。自赐婚圣旨下达后,整个礼部与钦天监便高速运转起来。
钦天监监正亲自焚香沐浴,率属官观测天象、推演历法,最终择定了三个吉日,呈送御前。皇帝萧启恒斟酌再三,圈定了半年后的 “昌合三载,三月初六” 为太子大婚正日。此日据卦象显示,紫气东来,鸾凤和鸣,主社稷安稳,帝后和谐。
吉日既定,礼部便参照《皇朝礼典?嘉礼篇》中“太子大婚仪”的规制,开始制定详尽的流程章程。这份重任,很大一部分落在了礼部右侍郎林文博的肩上。
林文博,年近四旬,面容清癯,举止一丝不苟,是礼部中有名的“老学究”,精通各类典章制度。他亦是安国公府嫡系,林楚瑶的亲生父亲。
由林文博主要负责太子大婚仪注的拟定,其用意颇深。
一来,他确实精通此道,能确保典礼不出纰漏;
二来,陛下或许也有借此安抚安国公府,表明虽太子妃之位已定,但林家依然深受重用的意思。
然而,这对林文博而言,心中滋味却复杂难言。他必须将夺走自己女儿曾有望之位的云昭翎,风风光光、合乎礼法地送上太子妃的宝座,这无疑是一种隐形的煎熬。
因此,在拟定仪注时,他愈发吹毛求疵,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无可指摘,甚至在某些环节上,刻意增加了对太子妃德行、仪态要求的描述,近乎严苛。
与此同时,作为准太子妃的云昭翎,正式迁入宫中安排的 “昭阳殿” 东配殿居住,开始了为期数月、严格而系统的宫廷礼仪学习。
负责教导她的是宫中资历最老、规矩最严的董尚仪。董尚仪与林文博曾因宫礼与朝礼的衔接问题有过数面之缘,对其严谨又古板的作风有所了解。她深知此次教导准太子妃,林侍郎乃至其背后的安国公府必然格外关注,故而对云昭翎的要求更为严格,不容许半分差错。
每日的站姿、坐姿、步态、行礼训练,云昭翎都需付出极大心力。董尚仪手持戒尺,目光如炬,任何细微的偏差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步态特训:因林文博在仪注中特别强调了太子妃“行步安详,环佩无声”的规范,董尚仪便要求云昭翎在裙摆下缘缀以更小的玉珠而非金铃,行走时需达到“珠串轻晃而无声”的境界。这难度极大,云昭翎常常练至双股颤颤,方能初步掌握其中精妙。
典礼仪程预演:林文博拟定的初步仪注副本也会送到董尚仪处,以便她针对大婚当日的具体流程对云昭翎进行针对性训练。从纳采宴上的应对,到册封典礼上的叩拜,再到合卺宴的礼仪,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演练。云昭翎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往往很快就能掌握要领,其进展之快,连董尚仪暗自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