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定亲(1 / 2)

堂屋里一时寂静无声,只有油灯灯芯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妙珠身上,带着小心翼翼的探询和浓得化不开的期盼。

妙珠的头垂得更低了,耳根红得几乎要滴出血来,半晌,才用细如蚊蚋的声音,带着巨大的勇气应了一声:“嗯……”

“好!好啊!”阿爹林愿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站了起来,在狭小的堂屋里踱了两步,又重重坐下,搓着手,想笑,眼圈却先红了,“有人提亲就好!有人不嫌弃咱们珠儿就好!是哪家?快说说!人品怎么样?家里做什么的?”

穗安将李娘子家的情况,李桐的为人性情、学业经历、前妻早逝、如今教书为生、家中薄产等等,条理清晰又不失温情地娓娓道来。

她着重强调了李娘子本人的开明知礼,对妙珠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对“配阴婚”之事的毫不在意与深切怜惜。

“那李夫子……当真是这么说的?”阿娘王氏听着,眼泪又止不住地滚落下来,她紧紧抓住妙珠的手,仿佛怕她飞走一般,“她说……说那不是你的错?说心疼你?”这简单的几句话,如同甘霖,浇灌在王氏干涸已久的心田上。

“是,”穗安肯定地点头,“李夫子是女塾的先生,知书达理,她的话,可信。”

默娘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始终没有说话。她看着妙珠脸上那抹羞怯中带着希冀的红晕,看着父母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只觉得喉咙里堵得发慌,胸口闷闷地疼。她悄悄别过脸,借着整理鬓发的动作,飞快地用指尖抹去了眼角一点控制不住的湿意。

接下来的两天,林家小院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热烈。阿娘王氏坐立不安,把家里里外外收拾了一遍又一遍,拉着穗安反复询问李娘子的喜好。阿爹林愿表面沉稳,烟却抽得比平日凶了许多,时不时走到院门口张望海路的方向。

妙珠更是心神不宁,帮忙做事时常常走神,脸上总带着一丝恍惚又甜蜜的笑意。只有默娘,话少了许多,默默地帮着阿娘料理家务,看向妙珠的目光,总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温柔和愧疚。

终于,在第三日午后,一艘小船靠上了湄洲岛的码头。李娘子和她的儿子李桐,提着几样用红绸仔细系好的、一看便知是精心挑选的土仪,在乡邻好奇又善意的目光指引下,踏上了通往林家的小路。

林家小院里早已洒扫一新。阿爹林愿穿着浆洗得最挺括的靛蓝布褂,端坐在堂屋上首。大嫂搀着阿娘,阿娘则紧张地理了理鬓角,拉着同样有些紧张的妙珠站在门边。穗安和默娘站在稍后一点的位置,大哥陪在阿爹身边。

当李娘子和李桐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时,所有人的呼吸都仿佛凝滞了一瞬。

李娘子依旧是一身素净得体的布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温和得体的笑容,眼神清亮而坦诚。

她身旁的李桐,正如穗安所描述的那般,清清瘦瘦,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色儒衫,洗得有些发白,却干干净净。他手里没有卷书,但那份浸染书卷的清雅气息却自然流露。他面容有些清癯,眉宇间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书卷气和历经挫折后的沉静,眼神温润,并无想象中的孤傲偏激,反而显得有些拘谨。

看到满院子的人,他先是一愣,随即脸上泛起一丝薄红,连忙垂下眼睑,规规矩矩地跟在母亲身后,显得格外守礼。

“林老爷,林夫人,冒昧登门,叨扰了!”李娘子声音清朗,带着读书人特有的韵调,落落大方地行礼问好。

李桐也紧随其后,深深一揖,声音不大却清晰:“晚生李桐,见过林老爷、林夫人,见过诸位。”姿态恭谨,毫无轻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