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曲径通幽(1 / 2)

清云商行走上正轨,这让穗安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终于能将酝酿已久的计划提上日程——建立“清云女塾”。

女塾的构想远比慈幼院复杂。不仅要教识字算数、女红理家,穗安更想引入一些“离经叛道”的内容:基础的经商算账知识、简单的草药辨识与护理、甚至是一些开阔眼界的史地常识,让女子在这个世上能够独立自主。她深知这必然会触动世俗敏感的神经。

“纸上谈兵易,落地生根难。尤其是女子之事。”穗安在灯下翻阅着自己写下的厚厚教案,眉头微蹙。

许多她认为理所当然、开启民智的东西,在这个时代看来可能惊世骇俗。如何把握尺度,既能传递理念,又不至于被世俗的浪潮瞬间吞没?

她想到了郑淮,一个熟读儒家经典,又对自己的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包容的人,或许可以帮忙扫清自己眼前的迷雾,不让自己的心血白费。

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发出不久,郑淮的回信便到了,只有一行俊逸洒脱的字:“清云道长若得暇,淮扫榻烹茶,恭候大驾。教案之事,面议为佳。”

穗安欣然前往。

莆田县衙后院的竹轩内,茶香袅袅。郑淮依旧是一身半旧的青色官袍,笑容温和,眼神明亮。他没有过多寒暄,接过穗安带来的厚厚教案,便认真翻阅起来。

轩内一时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茶水沸腾的咕嘟声。阳光透过竹帘,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许久,郑淮放下最后一页,长长舒了口气,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叹:“清云道长宏愿,淮钦佩之至!此教案,若真能推行,实乃闽地女子之福泽。”

他话锋一转,带着几分促狭的笑意,“不过道长这步子,迈得着实大了些,怕是会吓坏不少老夫子。”

“唔…”他沉吟着,指着一处,“‘通晓商贾之道,以备不时之需’穗安,此心甚善,立意高远。然则,”他抬起头,眼中带着促狭的笑意,却又无比认真。

“你可知《周易·家人》有云:‘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若直白教女子商贾谋利之道,恐被斥为‘牝鸡司晨’,乱了纲常。那些老夫子的唾沫星子,怕是能淹了你这女塾的门槛。”

穗安微微蹙眉,正要辩驳,郑淮却抬手制止,嘴角噙着那抹惯有的、化解紧张的笑意:“莫急莫急。堵不如疏,硬碰不如巧取。你看这样如何——”

他提笔蘸墨,在纸上划掉原句,流畅地写下:“‘习理家理财之术,以定家计,明出入’。如何?”

穗安不解:“这有何不同?”

郑淮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着智慧的光:“大有不同!《礼记·内则》言:‘女子十年不出…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理家、理财,本就是女子‘正位乎内’的本分!

教授她们如何精打细算,管理米粮调度,记录田产簿记,乃至看懂简单的契书,这都在‘妇德’、‘妇功’的范畴之内。我们教的是‘治家’,而非‘经商’,名正言顺,谁敢置喙?至于这‘以备不时之需’嘛,”

他狡黠一笑,“丈夫若远行,家中产业、店铺账目,主妇代管,岂非天经地义?这‘不时之需’,便在其中矣!待他日风气渐开,再于这‘理家理财’的框架下,悄悄塞些行商坐贾的门道,岂不是水到渠成?”

穗安听得眼睛发亮,拊掌赞道:“妙,妙啊郑兄。将‘商贾谋利’化入‘理家治生’,借圣贤之言,行我辈之实,这曲径通幽的本事,穗安拜服!”

“雕虫小技罢了。”郑淮摆摆手,笑意更深,又翻到另一页,“再看这个,‘辨识寻常病症,照料家人康健’想法是极好的,救人于微时。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