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94章 猪肉炖粉条下的暗流

第94章 猪肉炖粉条下的暗流(1 / 2)

1918年6月,远东的夏日带着潮湿而闷热的海风,席卷着这片古老而饱经忧患的土地。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凯撒——威廉皇帝,以其当世无人能及的赫赫权势,与深藏心底、无法向任何人言说的浓郁乡愁,跨越重洋,踏上了这片与他灵魂根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却又如此陌生的土地。

此刻的他知道,此行既是关乎帝国利益的严肃国事,也无可避免地夹杂着唯有他自己才懂的、复杂而私密的情感涟漪。

庞大的帝国代表团乘坐的专列,在蒸汽机车的轰鸣声中,缓缓驶入奉天(沈阳)站。

站台上,早已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东北王”张作霖麾下的奉军精锐,穿着略显臃肿的土黄色军装,持枪肃立。

军乐队卖力地演奏着《万岁胜利者的桂冠》和一首临时选定的、庄重的中国古曲《将军令》,场面盛大而规范,竭力展现着东道主的重视与实力。

张作霖本人,一身笔挺的深蓝色奉军上将礼服,胸前挂满勋章,光头锃亮,站在欢迎队伍的最前方。

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堆满了热情而略带江湖气的笑容,但那双细长的眼睛里,却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当林晓皇帝身着洁白的海军夏季常服,头戴三角帽,在副官汉斯·伯格上尉及一众随员的簇拥下步下列车时。

张作霖立刻迎上前去,按照事先演练好的礼节,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欢迎皇帝陛下亲临奉天!陛下远道而来,辛苦了!”

林晓微微颔首,用熟练的、带着普鲁士口音的德语回应(由官方翻译转述)(林晓本人一本正经说华夏语时,不知为何将会自动转化为地道的德语。):“感谢大帅的盛情迎接。久闻奉天乃关外重镇,今日一见,气象不凡。” 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站台,与张作霖短暂对视,彼此都在瞬间进行着无声的评估。

当晚,大帅府内灯火通明,举行了极其隆重的欢迎宴会,长长的宴会厅主桌铺着雪白的亚麻桌布,银质餐具闪闪发光,但端上来的并非预想中的西式烤鹅肝或牛排。

而是一道道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地道东北佳肴:油光红亮的猪肉炖粉条、金黄酥脆的锅包肉、汤汁浓郁的小鸡炖蘑菇、色彩鲜亮的地三鲜、风味独特的血肠拼盘……浓郁的、带着酱香和烟火气的味道瞬间充斥了整个大厅,与欧陆宫廷菜肴的精致寡淡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熟悉而又遥远的味道,如同一声惊雷,猛烈地击中了林晓那被多年宫廷饮食和沉重战争压力磨得近乎麻木的味蕾与心弦。

他几乎忘记了繁琐的宫廷礼仪和皇帝应有的矜持,在张作霖略显惊讶但迅速化为豪爽大笑的注视下,自然而然地拿起了手边的象牙筷子,(汉斯·伯格上尉等人惊呆了,皇帝会用筷子,而且还十分熟练。)对着面前那碗令人垂涎的猪肉炖粉条,熟练地发起了“进攻”。

粉条滑韧弹牙,猪肉炖得软烂入味,浓稠的汤汁拌着米饭,带来一种近乎慰藉的满足感。

这味道仿佛瞬间打通了时空隧道,将他短暂地拉回了另一个时空里,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小巷和家庭餐桌。

他吃得额头微微冒汗,全然不顾周围些许德国随行官员略显尴尬的目光,连连用生硬但异常真诚的中文对坐在主位的张作霖称赞:“好!味道很好!(hao! wei dao hen hao!)”

他甚至指着那盘锅包肉,对身边的汉斯低声用德语说:“汉斯,我记得你好像很喜欢华夏文化,尝尝这个东北特色,这叫‘锅包肉’,酸甜可口,外面酥脆,里面软嫩,非常特别。”

张作霖见状,先是愕然,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与了然,他哈哈大笑,亲自用公筷为皇帝布菜,用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的官话说:“陛下喜欢就好!咱这旮沓没啥山珍海味,就是些家常菜,实在!陛下多吃点!”

宴会气氛在这意想不到的美食共鸣中,迅速升温,变得异常融洽和热烈,仿佛这不是一场国宴,而是一次老友的重聚。

然而,觥筹交错、宾主尽欢的帷幕之后,真正的博弈在宴会结束后,于大帅府那间中式典雅、却又不失威严的书房内悄然展开。雪茄的烟雾与清茶的香气混合在一起。

张作霖首先再次表达了对德国长期以来的武器、装备乃至军事顾问援助的“深切感激”,他拍着胸脯,语气诚恳:

“陛下,我张作霖是个粗人,但懂得‘知恩图报’四个字!没有德国的支持,就没有我奉系的今天!我对德意志帝国,那是绝对的友好与忠诚!”

但他话锋随即一转,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愁容:“不过,陛下,眼下的局面,也确实艰难啊。”

他开始大倒苦水,“南边的国民政府,虽说暂时被疫情和内部争吵拖住了脚,但孙中山那帮人,还有那个姓蒋的,亡我之心不死!东边的小鬼子(狗日本)。“.”

“在关东州屯着重兵,像饿狼一样盯着东北这块肥肉,三天两头找茬!还有,养活这几十万军队,维持这么大一块地盘,每天的银子都像流水一样花出去……难啊,陛下,实在是难!”

林晓安静地听着,手中优雅地把玩着一只细腻温润的景德镇青花瓷杯,仿佛在欣赏一件艺术品,脸上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情。

直到张作霖告一段落,他才缓缓放下茶杯,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投向张作霖。

“大帅,”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书房内每个人的耳中,翻译小心翼翼地传达着每一个字的份量。

“德意志帝国的友谊,如同优质的钢材,它建立在相互的尊重与清晰可见的共同利益之上,而非无休止的单方面索取。”

“我们提供武器、训练,乃至向你们开放部分帝国市场,是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并且与柏林保持密切关系的东方支柱,一个能够有效维护我们共同利益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窟窿,或者一个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作用的装饰品。”

他顿了顿,让翻译准确传达,也让张作霖消化这番话的深意,然后明确提出了帝国的要求:

“帝国需要的是,在远东出现任何有损于帝国声誉或战略利益的重大事件时,一个能够率先、并且坚定地发出支持帝国立场声音的政治力量;”

“是一个能够切实保障帝国在华,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的投资、侨民和商业利益安全的合作者;更是一个能够有效牵制日本在满洲的扩张野心,以及……遏制南方可能出现的任何激进排外浪潮的、可靠的地方屏障。”

他话锋再次巧妙一转,提到了当前最紧迫的疫情,“至于大帅刚才提到的困难,帝国并非视而不见。”

“比如这次肆虐的流感,帝国可以动用资源,优先向奉天提供一批急需的奎宁、阿司匹林等药品和基础医疗物资,帮助大帅稳定民心,恢复生产。但是……”

他意味深长地拖长了语调,“这一切的前提是,帝国需要看到奉天方面,在整合北方力量、建立有效统治秩序、以及展现出对共同目标的‘坚定承诺’上,拿出更切实、更令人信服的成效。”

张作霖默默地吸着雪茄,烟雾缭绕中,他的脸色变幻不定,他完全听懂了皇帝的弦外之音:德国人要的不是一个只会要钱的附庸,而是一个能在远东替他们办事、分担压力、并且听话的“经理人”。

药品和援助是诱饵,但需要他用更紧密的绑定和更积极的行动来交换,他沉吟了足足有一分钟,书房里静得只能听到座钟的滴答声。

最终,他猛地将雪茄按在烟灰缸里,抬起眼,脸上恢复了那种混着江湖义气和政治决断的表情,声音斩钉截铁:

“陛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张作霖再不明白,就是蠢蛋了!陛下放心!我老张别的不敢说,但在东三省这一亩三分地上,说话还是算数的!只要帝国的援助能跟上,东三省,就是德意志帝国在远东最坚固的堡垒!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南边那群人,都别想动歪心思!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