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帝国再临:我的1915 > 第85章 哈布斯堡的美梦

第85章 哈布斯堡的美梦(1 / 2)

1918年2月,中欧的战火并未因冬日的严寒而稍有停歇,反而在多瑙河流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燃烧得愈加炽烈,仿佛要将旧帝国残留的一切都付之一炬。

1918年2月22日 - 25日,维也纳,美泉宫。

退居维也纳、权力早已被“多瑙邦联”的空洞头衔架空的卡尔一世,并未完全放弃他重振哈布斯堡家族的梦想。

他如同一只被困在华丽笼中的年轻困兽,密切关注着匈牙利陷入的灭顶之灾。在他那间巨大却显得异常空旷、冷清的书房里,炉火勉强驱散着寒意,却驱不散他心头的阴霾与那一丝病态的亢奋。

他屏退左右,亲自伏在巨大的书桌上,用他那略显急促的笔迹,给他在柏林那位权势正如日中天的表兄——威廉皇帝——写下了一封言辞极其恳切、却又暗藏勃勃野心的密信。

“…我至亲的威廉表兄,愿上帝保佑您。想必以您洞察秋毫的目光,早已清晰地看到了多瑙河畔正在上演的悲剧与不义。”

“匈牙利,这片我们霍亨索伦与哈布斯堡家族曾共同治理、呵护了数个世纪的土地,如今正被一群贪婪的、伺机而动的邻国无情地撕扯、瓜分!这不仅仅是匈牙利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对由您一手奠定的、整个中欧稳定新秩序的公然挑战与践踏!”

“…我深知,并且由衷地拥护,一个强大而统一、在您英明领导下的德意志帝国,是当前以及未来欧洲秩序不可动摇的核心基石。”

“帝国的利益,便是我们的利益,然而,请允许我冒昧地进言,一个彻底分裂、陷入永无止境的民族仇杀与边界争端中的中欧,对帝国而言,长远来看,恐怕也绝非稳固的屏障,反而可能成为一个不断流脓、消耗帝国精力的伤口。”

“…因此,我在此,以一个兄弟和盟友的身份,最诚挚地恳请您,看在霍亨索伦与哈布斯堡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与血脉亲情的份上,在此危急存亡之秋,给予我一些有限的、象征性的支援——我并非奢求帝国宝贵的野战军士兵踏上匈牙利的土地,那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我只需要一批帝国军队替换下来的、淘汰的步枪、机枪,以及与之配套的弹药,还有那些已经落伍、但对于我们而言仍是宝贵火力的野战炮。让我能够用这些装备,重新武装起那些在奥地利境内,依旧忠于王朝理念、愿意为恢复秩序而战的志愿人员!”

“…请您理解,这绝非为了与帝国的意志对抗,恰恰相反!我的目标是,一个在奥地利(或者说,即将成立的‘德意志奥地利’或者是‘大德意志帝国’)主导下重建的、紧密围绕在帝国周围、以共同文化和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多瑙邦联!”

“一个以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为双核心的稳固集团,难道不比一群相互攻伐、内部虚弱、极易被伦敦或巴黎残余势力挑动和利用的混乱小国,更能持久地保障帝国东南翼的安宁,更能高效地服务于帝国未来的全球宏伟战略吗?”

“表兄,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为您,也为这片我们祖先共同经营过的古老土地,尝试去重塑秩序,挽回这场灾难!”

这封信,既是对武器的卑微乞求,也是一份精心包装的政治蓝图和利益诱惑,卡尔试图利用匈牙利的灭国危机,借助德国的默许甚至有限支持。

让自己这个“空头皇帝”重返权力舞台的中心,将破碎的瓷片重新粘合,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信件被火漆密封,以最高机密等级,由绝对可靠的信使连夜送往柏林无忧宫。

1918年2月23日 - 28日,匈牙利平原

与此同时,匈牙利战场上的形势如同雪崩般急转直下,面对捷克、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三国蓄谋已久、配合默契的联合进攻。

缺乏重武器、指挥体系混乱且兵力分散薄弱的匈牙利军队,几乎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战略防御,只能节节败退,丢城失地。

捷克军团凭借其在国内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优质火炮形成的压倒性炮火优势,以及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步兵,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稳步而坚定地向南推进。

匈牙利在斯洛伐克地区的边防部队和新组建的国民卫队一触即溃,捷克军队迅速占领了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其装甲车和前锋部队已逼近多瑙河上的战略要冲——科马罗姆要塞,兵锋直指布达佩斯西北门户。

复仇怒火熊熊燃烧的罗马尼亚军队,如同决堤的潮水般汹涌地涌入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守军虽然依托喀尔巴阡山脉的险峻地形进行了顽强而零散的抵抗,罗马尼亚军造成了不少麻烦。

但在对方绝对的兵力优势和法国援助的75速射炮的猛轰下,损失惨重,一个个山口和城镇接连失守。

罗马尼亚军凶悍的骑兵部队甚至已经开始越过山脉,如同幽灵般出现在匈牙利大平原的边缘,烧杀抢掠,制造恐慌,威胁到匈牙利腹地的安全。

南方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部队虽然装备较差,但士兵作战勇敢、经验丰富,且对边境地形熟悉,他们也取得了稳步进展,兵锋威胁到佩奇等南部工业和经济重镇,使得匈牙利不得不分兵防守漫长的南部防线。

联军采取了典型的分进合击策略,意图将匈牙利尚存的主力部队压缩、包围并最终歼灭于布达佩斯周边地区。

2月26日,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到来,三国先头部队的侦察兵在多瑙河大弯曲处的瓦茨城附近成功会师,这标志着他们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战略包围圈,已经初步但致命地合拢了!

此刻,布达佩斯城内,一片末日降临前的混乱与恐慌。匈牙利国防军的残部、匆忙征召并武装起来的市民自卫队、以及部分不愿承认现实的前奥匈帝国官兵,总计约八万余人,像被洪水驱赶的羊群,退缩到这座巨大的城市中。

试图依托多瑙河的天险、布达一侧的城堡山以及城市外围仓促挖掘的战壕和设置的路障进行最后的防御。

他们的装备五花八门,从最新的曼利夏步枪到老旧的沃恩德尔步枪应有尽有,严重缺乏重炮,他们仅有少数几门老旧型号的150榴弹炮和一些城防臼炮和弹药,尤其是炮弹和机枪子弹。士兵们脸上毫无血色,士气低落,迷茫与恐惧写在大多数人的脸上。

反观城外的联军,投入围城的总兵力超过十五万人,装备相对精良,补给也更为充足:

捷克军团是围城部队的中坚力量,装备精良,尤其是炮兵的素质和火力占绝对优势,步兵训练有素,战术纪律性强。

罗马尼亚军队拥有数量优势和高昂的士气,得到了法国和英国流亡政府援助的部分先进火炮,骑兵机动性强,善于进行迂回和袭扰,但步兵战术相对呆板,倾向于人海战术。

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部队装备普遍较差,缺乏重武器,但士兵单兵作战勇敢,且对攻克匈牙利人占据的城市抱有强烈的欲望。

攻城战初期,联军指挥官们显得颇为老练,并未急于发动代价高昂的总攻,他们巧妙地利用己方的炮火优势,持续地、有选择地轰击布达佩斯的外围防御阵地、连接布达与佩斯的多座桥梁(尤其是链子桥和伊丽莎白桥)、铁路枢纽、发电厂和重要的政府建筑。

试图以此削弱守军抵抗意志,摧毁其指挥和补给体系,匈牙利守军在此期间进行了英勇但代价极其巨大的抵抗,依托街垒和建筑物,多次击退了联军试探性的步兵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