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泥泞中的獠牙(1 / 2)

柏林郊外,阿德勒斯霍夫,帝国秘密武器试验场。

深秋的冷雨敲打着巨大的机库铁皮屋顶,发出沉闷的声响,掩盖不住其内引擎的嘶吼和钢铁摩擦的刺耳噪音。

空气里弥漫着机油、金属切削液和湿冷泥土的混合气味。

林晓(威廉二世)裹着厚重的军大衣,残疾的左臂缩在袖管里,目光如炬地盯着场地中央那个正在泥泞中挣扎咆哮的钢铁巨兽。

他脸颊上的伤疤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愈发深刻。

“陛下,油门!慢点!慢点!左履带!左履带陷住了!”

一个满身油污、戴着护目镜的年轻工程师声嘶力竭地对着通话筒喊道。

场地中央,一辆外形迥异于笨重A7V的坦克正发出痛苦的咆哮。

它体型更紧凑流畅,炮塔置于车体中部,安装着一门粗短的、看起来威力十足的75毫米口径火炮(L\/24)。

此刻,它右侧的履带在泥泞中疯狂空转,搅起浑浊的泥浆,而左侧履带则深深陷入了湿软的泥坑中,整个车身严重倾斜,如同搁浅的钢铁鲸鱼。

引擎盖缝隙里喷出浓烈的黑烟,显然驾驶员在试图暴力脱困。

“该死的泥巴!” 站在林晓身旁的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忍不住低声咒骂,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刚从法国北部前线视察回来,亲眼目睹了加莱海岸线那令人绝望的泥泞——连绵秋雨将战场变成了无边的沼泽,别说是坦克,连步兵行军都异常困难。

他寄予厚望的“海狮之怒”装甲突击计划,在自然伟力面前寸步难行。

原定集结的坦克集群,大量战车陷入泥潭动弹不得,成了英法炮兵和轰炸机的活靶子。进攻日期一推再推,宝贵的战略窗口正在关闭。

“够了!熄火!” 林晓的声音冰冷,打断了试验场上的混乱。

他转向身旁一位身材矮壮、眼神锐利如鹰的装甲兵上校——海因茨·古德里安。

这位曾在康布雷战役中敏锐观察到英军坦克价值,并狂热鼓吹装甲集群作战理论的年轻军官,被林晓慧眼识珠,破格提拔为新型坦克研发项目的战术负责人。

“古德里安,这就是你提交的‘突破方案’?”林晓的语气听不出喜怒,目光扫过那辆陷入泥泞的坦克原型车。

它的代号是“野狼”,寄托着林晓对机动、火力与可靠性的全部期望。

古德里安脸上闪过一丝窘迫,但立刻挺直身体,眼中燃烧着不服输的火焰:

“陛下!原型车暴露的问题正是我们需要的经验!‘野狼’的设计理念绝对正确!A7V是移动堡垒,而‘野狼’是突击的尖刀!它更轻(目标重量18-22吨),更快(目标公路时速30公里),火力更强(75榴弹炮足以摧毁任何野战工事和早期坦克)!问题在于传动系统对复杂地形的适应性不足,以及…该死的法国烂泥!”

他快步走到场边一块巨大的黑板前,上面画满了“野狼”的结构草图,抓起粉笔用力圈出几个部位:

“关键在这里!履带!必须加宽接地面积,减轻压强!悬挂系统!需要更强的避震和更长的行程来吸收颠簸!传动机构需要重新设计,增加低速扭矩,优化泥泞脱困能力!还有引擎!迈巴赫hL45 100马力不够!我们需要至少150马力!”

他的语速极快,带着一种理论家的狂热和实践者的焦灼。

“时间呢?鲁登道夫元帅在前线等不起!” 林晓问道,目光投向鲁登道夫。

鲁登道夫脸色阴沉:“陛下,加莱方向的泥泞至少要持续到11月,英法利用这段时间疯狂加固海岸防线,部署反坦克壕沟、地雷阵和更多反坦克炮(主要是改装的海军炮)。”

“我们的空中侦察显示,他们甚至开始试验一种新型的、机动性更强的轻型坦克来对抗我们的A7V。”

“‘海狮之怒’…短期内的可行性,非常渺茫。”

他艰难地吐出结论,这对骄傲的军需总监来说无异于承认失败。

林晓沉默了,西线装甲突击受挫,美国的绞索越收越紧,后方的饥饿阴影挥之不去…

他需要胜利,需要一场能够打破僵局、震慑敌人、鼓舞士气的胜利!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东方。

那里,兴登堡和霍夫曼指挥的东线大军,正挟维尔纽斯大捷之威,在相对干燥、开阔的波兰平原上高歌猛进!

“东线!” 林晓的声音打破了压抑的沉默,带着新的决断。

“既然西线的‘海狮’被泥泞困住,那就让东线的‘雷霆’响彻云霄!目标——明斯克!然后是斯摩棱斯克!彻底粉碎俄国人重建防线的企图,将战线推到第聂伯河!”

他猛地转向古德里安和一群围拢过来的工程师,包括克虏伯的首席设计师和戴姆勒的引擎专家:

“‘野狼’项目,优先级提升至最高!资源无限供应!克虏伯!戴姆勒!我要你们的技术精英全部集中到这里!古德里安上校负责提出所有战术需求和战场反馈!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一个月!一个月之内,我要看到至少十辆可以投入实战的‘野狼’改进型原型车!它们必须能在东线相对干燥但并非没有障碍的地形上可靠作战!这是死命令!”

“是!陛下!” 古德里安和工程师们齐声应道,眼中闪烁着兴奋和巨大的压力。一个月,这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鲁登道夫!” 林晓看向军需总监。

“立刻协调!将现有生产线上所有能挤出的资源——特种钢材、引擎、精密齿轮——优先供应‘野狼’项目!A7V的生产可以适度放缓!同时,命令东线兴登堡元帅:”

· 持续施加压力! 利用机动优势,分割包围溃退的俄军!目标不是占领土地,而是歼灭有生力量!

· 配合‘伏特加’(列宁)行动! 加大在俄军后方制造混乱的力度!煽动士兵哗变,破坏铁路运输!

· 为‘野狼’试验场扫清障碍! 在东线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后方区域,建立秘密测试基地!一旦原型车就绪,立刻投入实战检验!”

“遵命!陛下!” 鲁登道夫眼中也燃起新的火焰。

西线受阻,东线突破同样能重创协约国!装甲新锐在东线广阔的舞台上初试锋芒,或许能更快积累经验,反哺西线。

林晓最后看了一眼还在泥坑里挣扎的“野狼”原型车,仿佛看到了帝国在泥泞中挣扎前行的缩影。

他转身,在冷雨中大步离开试验场,留下身后一群为了帝国未来獠牙而疯狂工作的身影,时间,是比任何敌人都更冷酷的对手。

1915年10月15日,东线,明斯克外围。

秋风卷起东欧平原的尘土,带着一丝萧瑟,曾经繁华的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此刻已是满目疮痍。

持续不断的炮火将城郊的森林和村庄化为焦土,残垣断壁间弥漫着硝烟和尸体腐烂的恶臭。

德第10集团军前锋,第1预备役军下属的第1燧发枪兵团阵地。

年轻的连长埃尔温·隆美尔上尉(因凡尔登战功晋升)正伏在一处被炸塌了半边的农舍废墟后,举着蔡司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前方俄军的防御阵地。

他的连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村落争夺战,士兵们疲惫不堪,但眼神依旧锐利。

“上尉,俄国佬在铁路路基后面构筑了新的机枪巢,还有几门小炮。” 副连长低声报告。

隆美尔放下望远镜,棱角分明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双冰蓝色的眼睛闪烁着猎食者般的光芒。

他刚刚收到师部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在天黑前突破俄军在明斯克西郊依托铁路线和一片小树林构筑的最后一道屏障,为后续装甲部队(主要是缴获的俄军装甲车和少量A7V)打开通往城区的通道!

“正面强攻代价太大。” 隆美尔的声音冷静得近乎冷酷。

“俄国人把主力都堆在铁路线正面了,他们的左翼,那片沼泽地边缘,看似薄弱,但泥泞难行…等等!”

他望远镜的镜头捕捉到沼泽地边缘一条几乎被野草覆盖的、若隐若现的小路痕迹。“地图!” 他低喝一声。

参谋迅速摊开地图,隆美尔的手指顺着那条几乎被忽略的、标注为“季节性牧道”的细线滑动,它诡异地绕过了俄军正面的坚固阵地,直接插向其防御纵深的侧后!

“就是这里!” 隆美尔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