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祁同伟的胜利(2 / 2)

“拒不服从者,将采取强制措施!”

人群中出现了推搡和叫骂,但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警察,他们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突击队按照预案,精准地插入人群,将几个之前被无人机锁定的核心煽动者分割、包围,迅速带离现场。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肢体冲突,更没有任何流血事件。

失去了带头者,剩下的人群如同无头苍蝇,在警方的引导和驱赶下,很快便四散离去。不到半个小时,清湖县政府门前的大街被清理干净,只剩下少数警察在维持秩序,环卫车辆开始进场清理遗留的垃圾。

一场上千人聚集、随时可能失控的群体性事件,在祁同伟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平息了。从省委常委会做出决议,到现场恢复秩序,总共不到三个小时。

“报告总指挥!清湖县现场已清理完毕,主要交通恢复畅通。共带离涉嫌煽动闹事、扰乱秩序人员二十三名,无严重伤亡报告,仅有几名执勤民警在推搡中受轻伤。”前线指挥员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汇报。

指挥中心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声和轻松的议论声。所有人都看向祁同伟,目光中充满了敬佩。这种复杂局面的处置,最考验指挥员的决断力、掌控力和对尺度的把握。祁同伟的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别。

祁同伟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得意的表情。他依旧冷静地命令:“很好。命令参战警力,分批撤离,但保留必要力量维持秩序。网信部门继续加强舆情监控引导,宣传部门立即组织通稿,重点报道政府依法处置非法聚集、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心和成效,以及对企业违法排污一查到底的立场。程度,准备一下,一小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

“是!”众人齐声应道。

祁同伟这才稍稍松了口气,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拨通了高育良办公室的号码。

“高书记,现场局面已经控制住了,秩序恢复,没有发生严重冲突和伤亡。”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电话那头的高育良,也长长舒了口气,不管过程如何,没出大事就是万幸。“辛苦了,同伟同志。控制住就好,控制住就好。后续的善后和工作组……”

“高书记放心。”祁同伟打断道,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感,“善后和工作组的事情,我会按照常委会决议妥善安排。当务之急是彻底消除此事的不良影响,巩固稳定局面。新闻发布会我会亲自参加,统一口径。”

放下电话,高育良坐在椅子上,心情复杂。事件平息了,他应该高兴。但整个过程,完全按照祁同伟预设的强硬轨道运行,他倡导的“疏导”和“对话”几乎没有施展的空间。而且,祁同伟在事后处置中展现出的绝对主导权,让他这个省委书记,仿佛成了一个被告知结果的旁观者。

一小时后,省公安厅新闻发布会现场。祁同伟身着警服,肩章上的警徽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他面对众多媒体镜头,神情严肃,语气铿锵有力:

“……清湖县发生的非法聚集事件,是一起由个别企业违法排污、地方政府监管不力,以及少数别有用心者煽动策划的严重违法行为!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绝不容许任何破坏汉东稳定发展大局的行为得逞!……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迅速平息事态,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社会秩序,体现了法治的威严和正义!……下一步,我们将一方面对违法企业、失职干部、煽动闹事者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另一方面,也将妥善处理好下岗工人的安置和湖区环境的治理问题,但这一切,都必须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内进行!……”

他的发言,逻辑严密,立场强硬,滴水不漏。通过媒体,他将这次成功的“镇压”包装成了一次维护法治和稳定的胜利,将自己和省委的权威推向了新的高度。

当晚的省委常委碰头会上,几乎所有常委都对祁同伟的果断处置表示了高度赞扬和肯定。就连之前倾向于高育良方案的几位常委,也不得不承认,祁同伟的方法在那种紧急情况下是最有效的。稳定,这个最大的共识,再次证明了其压倒一切的力量。

祁同伟的胜利,不仅仅是平息了一场风波。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成功的行动,向全省乃至更高层面证明了自己处理复杂局面、维护稳定的超凡能力。相比之下,高育良所倡导的、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德治”路径,在这次现实而尖锐的冲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书生意气”。

常委会上,高育良听着众人对祁同伟的赞誉,勉强保持着微笑,心中却是一片冰凉。他知道,经过清湖县一役,祁同伟在汉东的权力基础更加稳固,其强硬高效的执政风格,也得到了更多务实派官员的 tacit approval(默许)。而他高育良,虽然依旧是省委书记,但在重大危机的决策天平上,他的分量,已经无可挽回地减轻了。

祁同伟赢得了这场意外的考验,赢得干净利落。但这胜利的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治理路径之间,第一次公开而清晰的碰撞结果。这个结果,如同一颗沉重的砝码,落在了汉东未来的权力天平上。祁同伟沉稳地接受着众人的称赞,目光掠过面带微笑的高育良,看向了更远处。他知道,通往更高处的道路,又扫清了一个障碍。而他坚信,只有他选择的这条路,才能带领汉东,走向他所定义的“强大”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