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一次意外的考验(2 / 2)

几乎在同一时间,祁同伟也接到了报告。他的反应则截然不同。他快步走到办公室墙上的大型电子屏幕前,手指飞快操作,调出了清湖县的电子地图、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县政府门口的摄像头画面已经接入)、以及当地警力部署情况。

“人数多少?核心诉求是什么?有没有发现组织者?现场有没有出现过激行为?林城市局和清湖县局的应对方案是什么?”他一连串的问题抛给正在电话那头汇报情况的省公安厅指挥中心主任,语气冷静而锐利,不带丝毫犹豫。

听完汇报后,祁同伟立刻下达指令:“第一,命令清湖县局,立即增派警力,扩大警戒范围,坚决将示威人群与县政府办公区域隔离,确保党政机关绝对安全,确保交通要道畅通!第二,启用无人机进行高空监控,密切掌握人群动态,重点识别和锁定带头闹事、煽动情绪的核心人员。第三,通知网信部门,立即启动舆情应急响应,严密监控网上相关言论,对谣言和不实信息迅速澄清、处置,防止舆论发酵。第四,命令林城市局预备队处于临战状态,随时准备增援。第五,将情况立即通报省信访局,让他们派工作组下去,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接谈工作。”

他的指令清晰、果断,充满了铁腕色彩,核心是“控制事态、隔离风险、精准打击”。在他看来,这种群体性事件,首要任务是控制住,防止蔓延和升级。只有在确保秩序的前提下,才能谈解决问题。

放下电话,祁同伟盯着屏幕上县政府门口那黑压压的人群,眼神冰冷。清湖县的问题,他早有耳闻,也知道根源在于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与发展矛盾。但在他的治理逻辑里,这种矛盾应该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逐步解决,而不是以这种聚众施压的方式爆发出来。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秩序的一种挑战,必须首先予以压制。

他拿起内部电话,直接打给了高育良办公室。

“高书记,清湖县的情况您都知道了吧?”祁同伟的声音保持着对一把手的尊敬,但语气中的紧迫感显而易见。

“知道了,同伟同志。我已经指示林城市委,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争取化解矛盾。”高育良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依然带着他特有的沉稳。

“高书记,群众工作要做,但当前的燃眉之急是控制局面。”祁同伟语气加重了几分,“上千人聚集,情绪激动,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我的意见是,必须首先展现坚决维护秩序的态度和力量。我已经命令公安方面采取了必要措施。建议省委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后续处置方案,统一口径。”

高育良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他听出了祁同伟话语中的强硬意味,也明白现场控制的重要性。但他更担心的是,过于强硬的姿态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与他自己一直提倡的“德治”理念相悖。

“同伟啊,控制局面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的干部要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解释政府的政策。硬碰硬,容易出问题啊。”高育良试图将自己的理念传递过去。

“高书记,我理解您的担忧。”祁同伟的语气不容置疑,“但非常之时,需用非常之法。秩序是底线。没有了秩序,一切都无从谈起。我已经安排了信访部门介入接谈。但现在,必须让所有人看到省委省政府维护稳定、维护法治的坚定决心!我建议的紧急会议……”

“好吧。”高育良打断了祁同伟,他意识到在具体应急处置上,很难说服这位掌控着强力部门的搭档,“通知在家的常委,半小时后,第三会议室开会。”

放下电话,高育良揉了揉太阳穴,感到一阵疲惫。清湖县的这场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瞬间照出了他和祁同伟在治理理念上的那道清晰裂痕。他追求的是根子上的和谐,是春风化雨;而祁同伟信奉的是立竿见影的秩序,是雷霆手段。

这场意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它不仅考验着清湖县、林城市的应急能力,更考验着汉东省最高决策层,在面对基层复杂矛盾时,将做出怎样的抉择。而这抉择,将深远地影响汉东未来的走向。高育良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陆续驶向省委大楼的车辆,心中笼罩着一层阴霾。他知道,半小时后的常委会,必将是一场激烈的交锋。而他,还没有完全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