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的清晨,大多是从一种有条不紊的节奏中开始的。省城的街道上车流如织,却秩序井然,这得益于祁同伟大力推行的“智慧交通”系统。早间新闻里,播音员用字正腔圆的语调播报着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的喜讯,以及高育良书记关于“德治法治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文章摘要。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那么符合“汉东经验”所描绘的图景。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这一次,波澜起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清湖县。
清湖县位于汉东北部,因县域内拥有一个名为“清湖”的天然湖泊而得名。这湖泊曾是当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曾是风景秀丽的所在。但近十几年来,随着上游几家造纸、化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大量未经彻底处理的废水排入清湖,导致湖水水质急剧恶化,从曾经的清澈见底变成了如今的黑臭浑浊。湖里的鱼虾早已绝迹,夏季熏天的臭气能让几里地外的居民不敢开窗。更严重的是,湖区周边地下水资源也受到污染,附近几个村庄的井水检测出多项指标超标,村民的健康受到威胁。
多年来,村民们投诉、上访,但问题在“发展是硬道理”和地方政府对利税大户的庇护下,一直被拖延、敷衍。清湖县的主要财政收入,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那几家排污企业。历任县领导对此的态度,多是“捂盖子”,或者搞一些治标不治本的表面工程。
转机似乎出现在高育良主政、祁同伟狠抓治理之后。省里出台了更严格的环保条例,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强大的政策压力下,清湖县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一位想有所作为的年轻干部)下定决心,要彻底整治清湖污染问题。他顶住压力,勒令沿湖几家重点排污企业停产整顿,要求它们必须安装最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实现达标排放后才能复产。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停产,意味着企业没有收入,但银行的贷款利息、工人的基本工资却不能不停。几家企业的老板叫苦不迭,暗中串联,试图通过各种关系向县里、市里施压。而更直接的影响,是那些依靠这些企业工作的工人。清湖县本身就业机会有限,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周边乡镇,一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份工资。企业突然停产,工人们顿时断了生计,人心惶惶。
起初,工人们还寄望于企业能尽快整改完成复产。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整改工程进度缓慢(企业主有意拖延施压),复产似乎遥遥无期。工人们拿不到工资,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不满情绪日益累积。而与此同时,湖区村民看到县里终于动真格整治污染,欢欣鼓舞,组织起来日夜巡逻,防止企业偷偷复产,双方矛盾逐渐激化。
事件的导火索,是县环保局的一次突击检查。检查人员发现一家停产企业竟在深夜偷偷开工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暗管,汇入清湖。愤怒的村民闻讯赶来,堵住了厂门,与企业保安和少数留守工人发生了激烈口角,险些酿成肢体冲突。消息迅速传开,更多的失业工人和湖区村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很快聚集起上千人。他们打着“要工作、要吃饭”和“要清水、要健康”的横幅,将县政府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清湖县的县委书记慌了神,一边调动所有警力到现场维持秩序,防止事态失控,一边火速向所属的地级市——林城市委市政府汇报。
消息传到林城市时,市委书记正在主持一个重要的经济项目协调会。听到秘书长低声汇报清湖县的情况,他的眉头立刻拧成了一个疙瘩。清湖县的问题,他是知道的,甚至私下里也觉得新来的县委书记有些操之过急。但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首要任务是绝不能出事,尤其不能出群体性事件!
“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市委书记沉声下令,“告诉清湖县,第一,确保现场绝对不能发生流血冲突,警察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必须坚决隔离对峙双方,控制事态范围!第二,我马上和市长、政法委书记赶过去!第三,立刻向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值班室报告情况,记住,如实报告,但要注意措辞,强调我们正在积极、稳妥处置!”
林城市的报告,几乎是和清湖县现场的影像资料(由一些围观群众和自媒体拍下,迅速在本地社交网络传播)同步抵达省委、省政府的。
省委办公厅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值班秘书不敢怠慢,立刻按程序先将情况报告给了各自的秘书长,秘书长们则分别敲开了高育良和祁同伟办公室的门。
高育良当时正在审阅他那本《大道之行》书稿的最终清样,听到秘书急促的汇报,他放下手中的笔,接过情况简报,脸色凝重起来。他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基层矛盾处理不当,引发不稳定因素。这与他一直倡导的“和谐”理念背道而驰。
“告诉林城市委,一定要沉着冷静,坚持以对话化解矛盾,以协商解决问题。要理解工人兄弟的困难,也要体谅村民对健康环境的诉求。核心是做好群众工作,缓和对立情绪。我随时听取汇报。”高育良指示道,他的思路清晰地点明了“疏导”和“对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