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阐述了“稳中求进”在汉东的具体体现:比如,在经济发展上,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速;在深化改革上,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能搞“单兵突进”;在社会治理上,要更加注重法治和公平正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讲究‘执两用中’。”高育良再次引用传统文化来佐证他的观点,“这不是和稀泥,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极高的治理智慧。它要求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要把握好事物的度,不偏不倚,避免过度和不及。我们现在强调的‘综合平衡’,就是这种智慧在现代治理中的运用。”
整个授课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高育良学养深厚,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将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现实问题,用一种相对容易理解的方式娓娓道来。台下不少年纪稍长、偏好传统文化的干部听得频频点头,觉得高书记水平就是高,看问题透彻,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文化底蕴,比之前沙瑞金那种“硬邦邦”的改革论调听起来舒服多了,也“稳妥”多了。
然而,坐在中间靠后位置的几位相对年轻的干部,虽然也在认真记录,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些不同的思绪。
一位来自某改革前沿城市的年轻区长,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历史周期律”、“稳中求进”、“综合平衡”等关键词,但在旁边悄悄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他心想:“高书记的课引经据典,确实有水平。但是,通篇听下来,感觉‘求稳’的分量远远大于‘求进’。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新出现的挑战,这种过于强调平衡和稳妥的思路,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拖延甚至保守的借口?沙瑞金书记在的时候,虽然压力大,但那种‘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锐气,确实推动解决了不少积攒多年的顽疾。”
他旁边一位省直机关的年轻处长,也有类似感受。他注意到,高育良在谈到具体工作时,多次使用“继续做好”、“扎实推进”、“不断完善”等词汇,而很少出现“突破”、“创新”、“攻坚”这类更具改革色彩的词。他隐约感到,汉东的发展节奏,可能真的要进入一个与沙瑞金时期截然不同的“平稳期”了。
课后,学员们陆续离场。三五成群地交流着听课体会。
“高书记到底是学者出身,水平不一样啊!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得这么好。”
“是啊,听得明白,也觉得踏实。现在这个阶段,稳一点好,步子太大容易出问题。”
“关键是方向把得准,‘稳中求进’是中央的精神,结合我们汉东实际,高书记的阐述非常到位。”
但也有些私下议论,声音压得很低:
“讲得是挺好,就是……感觉少了点劲儿?有点像听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在上历史课。”
“我倒是怀念沙书记那种风格,虽然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但真是能感觉到变化在发生。”
“嘘……小声点。此一时彼一时。现在要的是稳定。高书记的思路,符合当下的需要。”
高育良在党校领导的陪同下,走向休息室。他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笑容,应对着身边人的称赞。但他敏锐的目光,也捕捉到了台下一些年轻干部若有所思甚至略显失望的表情。他心中了然,知道自己的这套理论体系和施政思路,并非能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渴望快速建功立业的少壮派感到兴奋。
回到休息室,屏退左右后,高育良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他独自坐在沙发上,再次拿起那本《资治通鉴》,随手翻到某一卷,目光落在记载着某个盛世之下危机初现的段落上。
他知道,今天的课,成功地树立了他作为一位沉稳、睿智、富有历史感的主政者形象,也为汉东未来一段时间“稳”字当头的工作基调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历史依据。这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至少是表面上的共识。
但他更清楚,治理一个复杂的省份,仅靠引经据典和强调“稳妥”是远远不够的。沙瑞金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改革期待和形成的路径依赖, 以及李达康那种强大的发展惯性,都是他必须面对的现实。内部的平衡,外部的关注,无一不是考验。
“执两用中,谈何容易。”高育良合上书,轻轻叹了口气。这声叹息微不可闻,却道出了他位居权力顶峰后,内心深处的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授课只是舆论准备的第一步,真正的博弈,还在课后的现实政治场中。他需要祁同伟那样的“利剑”来扫清障碍,也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确保这艘大船能按照他设定的“稳妥”航线前行,而不至于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