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李达康的沉默(1 / 2)

省委常委会会议室,椭圆形的红木桌光可鉴人,如同一条平静却暗流汹涌的河流,将围坐其旁的汉东省权力核心成员们分隔在两岸。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几道清晰的光柱,尘埃在光柱中无声飞舞。

会议议题进行到“林城市深度开发规划”。这本是一个常规议题,却在汇报和讨论过程中,悄然弥漫开一种不同于往常的气息。

市委书记李达康亲自汇报。他依旧穿着那身标志性的深色西装,白衬衫领口紧束,一丝不苟。他没有拿讲稿,双手按在桌面上,身体微微前倾,语速快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子弹射出枪膛,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和急切。

“……林城的优势在于区位,劣势在于基础!过去我们讲打基础,现在基础有了,就要讲速度,讲效率!市场经济就是快鱼吃慢鱼,机遇窗口期稍纵即逝!”李达康的手指关节在红木桌面上重重敲击了两下,发出沉闷的响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所以,我对原规划方案做了优化调整。”他示意秘书将新材料分发下去,“核心就是三点: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原计划三年完成的‘两纵三横’主干路网,必须压缩到两年,甚至更短!资金问题,我们可以创新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不能等、靠、要!第二,招商引资标准要更聚焦。只要是符合环保要求、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税收预期好的项目,无论大小,无论内资外资,都要拿出‘饿虎扑食’的劲头去争取!审批环节,必须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设立绿色通道!第三,土地供给要更具前瞻性。规划中的工业园区、物流枢纽周边土地,要敢于提前收储,敢于投入进行‘七通一平’,要让企业来了就能落地,落地就能开工!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饿肚子,更不能让好的项目因为我们的效率问题,飞到别的省去!”

他侃侃而谈,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常委,尤其在省长和几位分管经济、城建的副省长脸上略有停留,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这是他李达康的风格,雷厉风行,目标导向,为了发展,可以冲破一切条条框框。在京州,他就是绝对的权威,他的意志就是京州发展的最大推力。如今面对全省的舞台,尤其是在高育良主导的新班子下,他似乎有意无意地,想要继续延续这种强势。

材料分发完毕,会场里响起一片翻动纸张的沙沙声。几位与李达康关系尚可,或者本就倾向于快速发展模式的常委,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但也有人面露难色,特别是分管财政的副省长,看着那份要求“压缩工期”、“创新融资”的方案,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端坐主位的高育良,一直安静地听着,脸上挂着惯常的、温和而略显疏离的微笑。他仔细地看着手中的新材料,偶尔用笔在上面轻轻标注一下。等李达康讲完,会场暂时陷入一种微妙的寂静时,他才缓缓抬起头,扶了扶金丝边眼镜。

“达康同志的思路,很有魄力,也很有启发性啊。”高育良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学者式的沉稳,“林城的发展,确实是全省经济一盘棋的重要落子。提速增效,抢占先机,这个方向是对的。”

他先给予了肯定,这是他一贯的谈话艺术。但紧接着,话锋便是微妙的一转。

“不过嘛,”高育良的目光掠过众人,最后落在李达康脸上,笑容依旧,眼神却深邃了许多,“我们做工作,尤其是关乎一个区域长远发展的大规划,既要讲效率,更要讲科学,讲法治,讲‘稳妥’。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过了,菜就焦了;动作太大,鱼就碎了。”

他稍稍停顿,让这几句引经据典的话在会议室里沉淀了一下,才继续道:

“达康同志提出的这三点,我觉得都值得深入探讨。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愿望是好的,但工期压缩三分之一甚至更多,是否经过了最严谨的技术论证?施工质量、安全风险如何保证?资金压力如何化解?社会资本不是雷锋,他们要求回报,这里面潜在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我们有没有做过最坏的评估?”

高育良的语气不疾不徐,像是在进行一场学术讨论,但每个问题都点在了李达康方案的关键处。

“再比如,招商引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这个‘特事’的边界在哪里?由谁来界定?绿色通道会不会变成某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甚至存在环保隐患项目的‘后门’?我们强调优化营商环境,但优化不等于没有规矩。没有了规矩,看似快了,但后续可能留下无穷隐患,开发区的土地性质、项目合规性,这些都是高压线,碰不得啊。”

“还有土地提前收储。这确实能提高效率,但也意味着政府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如果招商不理想,这些提前平整好的土地闲置怎么办?资金沉淀的压力,会不会反过来拖累全市的财政?而且,大规模的土地预征收,涉及到征地拆迁,这可是最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和谐稳定,是高质量发展,任何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都必须慎之又慎。”

高育良没有直接否定李达康,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稳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他强调的是“风险控制”、“程序正义”、“长远效益”和“社会稳定”,这些都是放在任何场合都绝对正确的“大道理”,一下子将李达康那种略显“莽撞”的效率至上主义,衬得有些急躁和片面。

李达康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他能感觉到,高育良这番话,看似探讨,实则是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在否定他的核心思路。他放在桌面下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但他没有立刻反驳,只是目光更加锐利地盯着高育良。

高育良似乎没有看到李达康的变化,继续总结道:“所以,我的意见是,林城的开发规划,方向不变,但在推进策略上,还是要更注重‘综合平衡’。要处理好快与稳、效率与公平、发展与保护、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这样,请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对达康同志提出的优化方案,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细致的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论证?特别是要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拿出一个更加稳妥、更加周全的方案来。总之,既要积极进取,又不能盲目冒进。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林城的人民负责。”

“综合平衡”、“稳妥”、“风险评估”、“不能盲目冒进”——高育良的词汇,与李达康的“全面提速”、“打破常规”、“饿虎扑食”形成了鲜明对比。会场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先前那些面露难色的常委,如分管财政的副省长,明显松了口气,向高育良投去感激的目光。而原本支持李达康的人,则开始沉吟不语。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投向了李达康,等待他的反应。这位以强势着称的市委书记,会甘心自己的方案被这样“平衡”掉吗?

李达康沉默了足足有十几秒钟。他的胸膛微微起伏,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他知道,高育良这是用一把温柔的软刀子,在削他的锋芒。在高育良主导的省委班子下,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唯我独尊”。硬顶,是不明智的,也会破坏新班子表面上“团结和谐”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