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是新高育良书记的表态。高育良站起身,先向沙瑞金微微欠身,然后面向各位常委,他的表情严肃而谦逊。
“衷心感谢党中央的信任,感谢同志们的支持。接过汉东省委书记这副沉甸甸的担子,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瑞金同志在汉东工作期间,为汉东的改革发展稳定倾注了大量心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学习瑞金同志的好经验、好作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他的讲话,通篇强调的是“稳定”、“连续”、“继承”。肯定沙瑞金的工作,但将其定位为“打下了良好基础”,而未来的方向,是“绘到底”,这本身就隐含了对过去某些“冒进”做法的否定和修正的预期。他承诺会紧紧依靠班子成员和全省干部群众,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努力开创汉东各项工作新局面。言辞恳切,姿态放得很低,但那种掌控全局的自信,已经透过沉稳的语调和坚定的眼神,清晰地传递出来。
三、 消息的冲击波与各方反应
紧急常委会结束后,决议内容以光速传遍了汉东省每一个相关的角落。这股冲击波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在省政府大楼,一些原本与高育良关系不算密切的副省长、厅长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即将成为全省一把手的书记之间的关系。电话开始变得繁忙,指示和汇报的流向,正在发生微妙的、不可逆的转变。
省公安厅厅长办公室内,祁同伟在常委会结束后第一时间就接到了程度的电话。
“厅长!结果出来了!高书记接了!您……”程度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祁同伟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院子里已经开始悄然变化的车辆停放秩序(象征着主要领导座次的变化),他对着电话,只说了简短的几个字:“知道了。按原计划,确保万无一失。”
挂了电话,他才允许自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滚烫的热流从胸腔直冲头顶,巨大的喜悦和成就感几乎要淹没他。但他迅速控制住了,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拿起内线电话:“通知下去,厅党委成员,一小时后开会,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确保全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他的声音已经恢复了惯常的冷静和威严,仿佛刚才那个瞬间的失态从未发生。他要用行动表明,他祁同伟,配得上即将到来的更大权柄。
而在省委书记办公室,气氛则有些凝滞。沙瑞金回到办公室,秘书跟进来,神情有些惴惴不安。
“书记,您看……后续的一些工作安排和交接……”秘书小声请示。
沙瑞金摆摆手,脸上甚至露出一丝淡淡的、近乎解脱的笑容:“不着急。按程序办。该整理的材料整理好,该交接的工作列出清单。育良同志那边,会有人来对接的。”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熟悉的风景。这个他奋斗了一年多的地方,终究还是没能成为他理想实现的舞台。智库院长……他心中默念这个新头衔,有一种强烈的荒诞感,但也有一丝奇异的平静。至少,远离了这是非之地的具体事务,或许能更冷静地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他的“等待”结束了,等来的是一个看似被搁置、实则可能获得新视角的结局。
省纪委书记田国富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门关着。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好几个烟头。他收到消息后,第一个反应是给沙瑞金办公室打了电话,但响了几声又挂断了。此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他拿起桌上的红色机密电话,又放下。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很快也要动了。高育良和祁同伟绝不会允许他这个沙瑞金的“盟友”继续待在纪委书记这个关键岗位上。他的“等待”,变成了对自身前途未卜的等待,心中充满了无奈和一丝悲凉。
四、 决议背后的逻辑与新时代的开启
这份来自北京的决议,看似突然,实则每一步都经过精密计算和权衡。
对沙瑞金的安置,体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既没有因其“激进”做法而直接贬黜,维护了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中央用人的权威性,又通过调任智库,巧妙地收回了其主政一方的实权,给予了汉东本地势力(主要是高育良体系)最大的安抚和空间。这是一种典型的平衡术,旨在避免因一把手的更迭可能引发的剧烈动荡,实现权力的“软着陆”。
而对高育良的扶正,则是中央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基于“稳定压倒一切”的核心考量做出的选择。高育良代表的汉东本土势力根深蒂固,熟悉情况,有能力在沙瑞金离开后迅速掌控局面,确保汉东这艘经济大船不至于因为舵手更换而偏离航向甚至触礁。调研组的报告,无疑为这一决定提供了最关键的依据。高育良的“务实”、“稳健”,在当下被赋予了更高的权重。
这份决议,如同一把无形的钥匙,正式开启了汉东省的“高育良时代”。它不仅仅是一纸人事任免,更是一份政治宣言,宣告了汉东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基调:从沙瑞金式的“攻坚克难”、“锐意改革”,转向高育良所倡导的“平稳有序”、“和谐发展”。
文件上的墨迹未干,但权力的天平已经彻底倾斜。汉东省的历史,在这一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页的开篇,写满了稳定与秩序,但也埋下了未知的伏笔。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开始迫不及待地调整自己的步伐,试图跟上,或者利用这新时代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