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调研结束(2 / 2)

简单的送行仪式结束,调研组成员陆续登车。车门关闭,车队缓缓启动,驶出宾馆大院,汇入京州清晨的车流,最终消失在众人的视野尽头。

车队远去了,但省委宾馆门口的人群,却并未立刻散去。一种无声的、诡异的气氛在送行队伍中弥漫开来。仿佛一场大戏落幕,演员们仍停留在舞台上,回味着最终的结局,等待着导演的下一步指令。

高育良站在最前方,身姿挺拔,目光深邃地望着车队消失的方向,脸上看不出过多的喜怒,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沉稳和一切尽在掌握的平静。他知道,他赢了。赢得干净利落,赢得以至于连对手都无法提出任何异议。调研组带走的,是对他路线的全面认可,是对他领导能力的充分肯定。汉东的未来,至少在可见的时期内,将按照他设计的蓝图铺展。

祁同伟稍稍落后高育良半个身位,他虽然没有像高育良那样喜怒不形于色,但也在极力克制着内心的狂澜。他的双手微微握拳,指节有些发白,那是极度兴奋下努力维持平静的表现。他瞥了一眼身旁的沙瑞金,那眼神中一闪而过的,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俯瞰,是新一代实权派对过时挑战者的轻蔑。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真正到来了。他不再仅仅是高育良的“利剑”,而是能与老师并肩,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行动力的棋手。

而沙瑞金,则像一尊凝固的雕塑,站在原地,目光有些空洞地望着远方。徐世清那句“要搞好团结”的话,如同冰冷的针,反复刺扎着他的心。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和寒意。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充满了对他无声的排斥。他之前的坚持、他的忧虑、他所看到的深层次问题,在调研组带回的“一派大好”的结论面前,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如此苍白可笑。他不仅输掉了这场博弈,似乎连他坚持的立场本身,也成了“不团结”、“破坏大局”的证明。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和幻灭感,几乎要将他淹没。

其他的省委班子成员们,表情各异。有人面露喜色,悄然向高育良、祁同伟那边靠近半步;有人神色复杂,目光在沙瑞金和高育良之间游移,似乎在重新评估着站队;也有人面露忧色,对未来的权力格局和可能带来的变化感到不安。但无论如何,每个人心中都清楚,汉东的天,已经彻底变了。一个以高育良为绝对核心、祁同伟为头号实权派的新时代,从这一刻起,正式拉开了帷幕。

三、 一步之遥:胜利者的低语与布局

回到省委大楼,那种无声的喧嚣更加明显。走廊里遇到的干部,投向高育良和祁同伟的目光充满了更多的敬畏和谄媚,而看向沙瑞金的目光,则多了几分同情、疏远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在高育良的办公室,只剩下他和祁同伟两人时,那种紧绷的平静才稍稍放松。

“老师,看来,我们是过关了。”祁同伟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他主动给高育良的茶杯续上水。

高育良接过茶杯,没有立刻喝,而是用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目光悠远。“过关?”他轻轻摇头,语气中听不出太多喜悦,反而有一种更深沉的谨慎,“世清组长的话,是肯定,也是期望,更是责任。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多少人看着我们,等着我们出纰漏。现在,一丝一毫的错误都不能犯。”

“我明白,老师。”祁同伟立刻收敛了神色,肃然道,“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如履薄冰。我会让给人留下任何口实。”

“嗯。”高育良点点头,对祁同伟的领悟力表示满意,“稳定是第一位的。发展要加快,但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特别是……”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一些,“以前那些容易惹麻烦的人和事,要处理干净,确保万无一失。”

他指的是赵瑞龙、高小琴,以及山水集团可能遗留的一切隐患。祁同伟心领神会:“您放心,我都安排好了。赵瑞龙那边,有人会让他‘安分’下来。高小琴在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不会出任何问题。山水集团的账目和业务,也都在进行‘规范化’梳理,不会再给人抓到把柄。”

“那就好。”高育良呷了一口茶,靠在椅背上,缓缓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稳定发展’的大戏,唱得更加圆满。让上面彻底放心,让

他的话语中,已经透露出对未来更长远的规划和绝对的自信。调研组的肯定,对他而言,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高舞台的起点。

祁同伟看着高育良,心中充满了敬佩,也涌动着自己更宏大的野心。他知道,距离最终的、毫无争议的胜利,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而这最后一步,他将紧随老师的步伐,稳稳地踏过去。

窗外,汉东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普照大地。这座庞大的城市机器,依旧在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转着,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只有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人们才知道,一场深刻而彻底的重塑,已经随着调研组的离开,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