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调研结束(1 / 2)

清晨的阳光为汉东省委宾馆披上了一层淡金色的光晕,几辆中巴车静静地停在楼前,发动机发出低沉的嗡鸣。与几日前初抵时的低调神秘不同,此刻宾馆门口的气氛庄重而略带一丝送别的肃然。以高育良、沙瑞金为首的汉东省委班子成员,几乎悉数到场,为中央调研组送行。

这是一场经过精心编排的告别仪式。每个人的站位、表情、握手的时间长短,甚至寒暄的措辞,都暗含着微妙的政治意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一场大考已经结束,成绩虽未正式张榜,但结果已然清晰。

一、 告别时刻:意味深长的评价

调研组长徐世清同志站在车队最前方,与前来送行的汉东干部们一一握手话别。他的脸上带着长者温和的笑容,但眼神深处那份经过详细考察后形成的判断,却如磐石般坚定。

轮到高育良时,徐世清紧紧握住他的手,停留的时间明显更长了几分。他微微侧身,使两人的对话能在一定程度上被邻近的几位核心成员听到,声音不高不低,却足以定调:

“育良同志,这次调研,印象深刻啊。”徐世清开场道,语气是充分的肯定,“汉东的局面,比我们预想中要稳定,要好。班子是团结的,是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你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在保持大局稳定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工作’的思路,很有价值,很有借鉴意义。”

这番话,几乎是对高育良此前汇报和汉东当下局面的全面背书。他特意提到了“班子团结”、“战斗力”,这是对高育良掌控能力的最高褒奖;而“在稳定中改革、在法治下推进”的肯定,更是将其主导的路线提升到了“成功经验”的高度。

高育良微微躬身,态度谦逊而诚恳:“世清组长过奖了。汉东能取得一点成绩,离不开上级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也是班子全体同志和汉东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一定认真领会落实调研组的指示要求,再接再厉,把汉东的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

“好,好啊。”徐世清满意地点点头,用力摇了摇高育良的手,“保持这股劲头,把握住当前来之不易的好局面,汉东的未来,我们是看好的。”

这句“看好”,如同一声清脆的槌响,为高育良的政治前景投下了最重的一颗砝码。

接着,徐世清转向站在高育良身旁稍后位置的沙瑞金。两人的手握在一起时,气氛似乎有瞬间的凝滞。徐世清脸上的笑容依旧,但话语的内容却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瑞金同志,辛苦了。”这是标准的客套开场白。“汉东的情况比较复杂,你的工作,我们也是了解的。”这句话说得颇有深意,“了解”二字,既可以理解为体谅其难处,也可以理解为对其工作成效的某种保留评价。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作为班长,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下一步,还是要特别注意搞好班子的团结,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维护好、发展好汉东当前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

这番话,听起来是殷切期望和善意提醒,但落在在场所有有心人的耳中,意思再明白不过:沙瑞金此前的工作未能有效“团结”班子,甚至可能影响了“稳定大局”;组织上对其未来的首要要求,就是“搞好团结”,换言之,就是要他认清现实,服从以高育良为核心的实际领导格局,不要再另搞一套。

沙瑞金的脸色略显苍白,但依旧保持着镇定。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有力:“感谢世清组长的指示,我一定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坚决维护班子团结,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

他的回答,更像是一种被迫的承诺,一种无奈的服从。与高育良得到的“看好”相比,他得到的只是“要搞好团结”的套话,高下立判,胜负已分。

徐世清随后又与祁同伟、田国富等其他班子成员握手告别,对祁同伟在政法公安战线的工作也给予了“很有力度,成效显着”的简短肯定。祁同伟恭敬地表示这是分内之责,但眼角眉梢那掩饰不住的意气风发,已然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

二、 车队远去:凝固的风景与各异的心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