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关键,也很直接。高育良的表情依旧平静,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专注。沙瑞金则挺直了背,凝神静听。
陈岩石这次没有太多犹豫,他性格直率,既然问了,他就说心里话。
“育良同志嘛,”他首先评价高育良,“理论水平高,这是大家公认的。看问题有深度,处理事情讲究方式方法,沉稳,能把握大局。汉东这么大个摊子,能迅速从之前的波动中稳定下来,他这个班长,是起了定盘星的作用的。很多复杂的局面,他能理顺,能平衡,这一点,我不如他。”
这是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高育良的政治智慧和掌控能力。
接着,他谈到了祁同伟:“同伟同志呢,年轻,有冲劲,能干实事。公安系统这一摊子,管得不错,社会治安的好转,他是第一功臣。执行力强,敢啃硬骨头。这一点,也很难得。”
然而,和评价高育良时纯粹的肯定不同,谈到祁同伟,陈岩石的措辞出现了一个微妙的停顿和转折。
“不过……”他皱了皱眉头,似乎在选择合适的词语,“同伟同志这个人,能力是强的,但有时候……方法上可能有点……过于讲究效率,或者说,有点……太硬了。”
他似乎在努力寻找更委婉的表达:“做事目标性太强,过程中是不是能完全照顾到各方面的感受,特别是……程序上是不是能百分之百经得起推敲,我觉得……有时候可能值得商榷。而且,他位置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身边围着他转的人也越来越多……我是怕他年纪轻,把握不住,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
这番评价,可谓一针见血。他肯定了祁同伟的“能干实事”,但也明确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程序问题”、“作风过硬”以及“权力集中”的隐患。这完全符合陈岩石一贯对干部严格要求、防微杜渐的立场。
说到这里,陈岩石似乎觉得自己说得有点重了,又找补了一句,也是最终的表态:“当然,我说的这些,可能是我老头子过于苛求了。总的来说,育良同志和同伟同志,搭班子配合得不错,一个掌舵,一个划桨,为汉东的稳定和发展,是做出了贡献的。这是主流,是大节。功是功,过是过,功大于过,这是肯定的。”
“功大于过,这是肯定的。”——这最后一句,如同一声沉重的槌响,为这场关键的谈话,也为调研组对高育良、祁同伟的整体评估,定下了一个决定性的基调。
三、 意味深长的结束与各自的思量
谈话又持续了一会儿,主要是陈岩石回忆了一些汉东过去的往事,抒发了一些对党风政风的期望。但核心的内容,已经在评价高育良和祁同伟时表达完毕。
临走时,徐世清紧紧握住陈岩石的手:“陈老,谢谢您的坦诚!您的话,让我们很受启发,对我们全面了解汉东的情况,非常有帮助。请您一定要保重身体!”
高育良也诚恳地说:“陈老,您的话是对我们的鞭策和爱护,我们一定认真体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沙瑞金的心情则更为复杂。陈岩石的话,既肯定了他初心的可贵,也点明了他方法的失误,更预示了他此刻处境的必然。他只能默默地和陈岩石握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离开陈岩石简朴的家,坐进车里,调研组的人员都陷入了沉思。陈岩石的评价,以其无可置疑的公信力和直指要害的洞察力,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尤其是那句“功大于过,这是肯定的”,几乎是从一个最不可能被“收买”或“误导”的人口中,为高育良和祁同伟的工作做了最具说服力的“背书”。
对于高育良和祁同伟而言,陈岩石的这番“心里话”,虽有批评,但总体上是利好消息,甚至比十个企业家的赞美都更有分量。它意味着,他们主导的汉东局面,连最挑剔的“裁判”都基本认可了。
而对于沙瑞金,陈岩石的话则像是一曲挽歌。它委婉地宣告了沙瑞金路线的失败,并为即将到来的最终结局,添加了最后一块,也是最沉重的一块砝码。
车子驶离老干部小区,融入京州的车水马龙。汉东的未来,似乎在这一刻,已经变得清晰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