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功成名就后的寒意:高处不胜寒
吴惠芬去休息后,高育良独自一人回到书房。他没有开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城市霓虹,默默地点燃了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平日威严的身影竟显出几分孤寂。
“高处不胜寒……”苏轼的词句莫名地浮现在他脑海。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赢得了空前的威望,站上了权力的顶峰,照理说应该志得意满,豪情万丈。但高育良此刻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寒意。
这寒意,一方面来自于外部。沙瑞金的隐忍,像一头受伤的雄狮,随时可能舔舐好伤口,发起更凶猛的反扑。北,京的态度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风向会如何变化。赵立春虽然倒了,但其残余势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问题,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何时会引爆。
而更让他感到寒意的,是来自内部,来自他最信赖的盟友。祁同伟的崛起速度太快,快得让他有些措手不及。他回想起祁同伟这些年的变化,从那个渴望进步、有时甚至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的公安厅长,逐渐蜕变成一个深藏不露、谋定后动的政治人物。这种蜕变,固然有他高育良培养的功劳,但更多的,似乎是祁同伟自身在权力场中摸爬滚打练就的“本能”。这种本能,包括对权力的极度渴望,以及为达目的不惜使用任何手段的决绝。
他想起祁同伟处理刘庆祝、侯亮平事件时展现出的冷酷和精准,想起他对自己妻子梁璐家族的利用和背后若即若离的态度,想起他与山水集团高小琴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危险关系……所有这些,都让高育良意识到,祁同伟的内心世界,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复杂和深沉得多。他现在需要祁同伟的力量,但同时也必须开始提防这股力量可能带来的反噬。
“真的还能完全掌控他吗?”高育良在心中自问。答案似乎并不乐观。现在的祁同伟,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庇护和指引的学生了,而是一个拥有独立意志和强大实力的政治盟友,或者说,合作伙伴。双方的关系,正在从过去的依附与被依附,逐渐转向一种更加平等、甚至在某些方面祁同伟更具优势的博弈状态。这种转变是悄无声息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三、 无奈的平衡术:维持与制衡
尽管心怀隐忧,但高育良毕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不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自乱阵脚。眼下,维持与祁同伟联盟的稳定,依然是他的核心利益所在。他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压制或猜忌祁同伟,那样只会导致联盟破裂,让沙瑞金有机可乘。他需要运用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倚重祁同伟的同时,巧妙地对其进行制衡。
这种制衡,不能是赤裸裸的斗争,而必须隐藏在工作的推进和全局的考量之中。
他决定,在一些关键的人事安排和重大决策上,可以继续给予祁同伟足够的尊重和空间,满足其合理的权力诉求,巩固其“功臣”地位,这是维持联盟的基础。但在一些涉及全局、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比如意识形态宣传、干部教育培养、某些关键经济部门的掌控等,他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或者安排真正忠于自己、能与祁同伟形成一定牵制力量的人去负责。他要让祁同伟明白,汉东的大局,最终还是需要他高育良这个“老师”来掌舵。
同时,他也需要更加留意和扶持联盟内部其他一些相对次要的力量,哪怕只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能有多一种声音,多一个选择。他甚至不能完全排除,在特定情况下,与暂时蛰伏的沙瑞金进行某种程度的、不触及核心利益的有限沟通,以维持一种更高层面的微妙平衡,避免祁同伟一方独大。
这一切的算计和权衡,都让高育良感到身心俱疲。斗争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围棋,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既要进攻,也要防守,既要利用棋子,也要防备棋子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赢了这一局,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反而意味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更沉重的心理负担。
他掐灭烟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窗外的京州城,灯火璀璨,象征着无尽的权力和欲望。而他,站在这座城市权力的顶峰,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压力。对祁同伟的隐忧,如同一根细微的刺,扎在他的心头,不致命,却时时提醒他: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需要更加如履薄冰,更加谨言慎行。这场师生同盟的戏码,还能和谐地唱多久,他心中,第一次画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