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与田国富的沟通:修复裂痕与寻求共识
策略既定,需要执行。而执行的第一步,是修复与田国富之间因侯亮平事件产生的裂痕。田国富的选择虽然让沙瑞金感到失望,但他理解田国富的立场,也深知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位省纪委书记的支持依然不可或缺。
沙瑞金主动邀请田国富到办公室“聊聊工作”。气氛初时有些微妙的尴尬。沙瑞金没有回避问题,他开门见山,语气平和:
“国富同志,侯亮平同志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省委的决定,我们都要坚决执行和维护。”
田国富微微颔首,神情略显凝重:“瑞金书记,我理解您的心情。当时的情况……我也是从维护汉东大局稳定的角度考虑。”
“我明白。”沙瑞金摆摆手,示意不必再多解释,“这件事也让我反思了很多。初来乍到,可能有些工作方式确实过于急切,对汉东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这番话,带有自我批评的意味,让田国富有些意外,神色缓和了不少。
沙瑞金继续道:“汉东的发展稳定是头等大事。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接下来,我们省委一班人,还是要团结一致,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来。反腐工作很重要,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服务服从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今后省纪委的工作,还是要你多操心,把握好节奏和分寸。”
这等于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田国富之前的“稳妥”主张,并给予了充分的授权。田国富立刻表态:“请瑞金书记放心,省纪委一定在省委的领导下,依规依纪依法履行职责,既坚决查处腐败问题,也注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汉东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两人就一些具体的经济发展项目和民生工程交换了意见,气氛逐渐融洽。沙瑞金有意将话题引向如何培养年轻干部、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方面,田国富也表示赞同,认为这是长远之计。
这次谈话,虽然未能完全消除两人心中的芥蒂,但至少重新建立了工作层面的沟通和信任,为沙瑞金下一步推行其“务实”策略,奠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子基础。
四、 新的工作姿态:低调务实与蛰伏蓄力
随后的日子里,汉东官场敏锐地察觉到沙瑞金工作风格的变化。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点题反腐,或者对某些敏感领域表示出格外的“关注”。相反,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重点工程工地、贫困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的实验室。他的讲话,更多地强调“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在一些人事安排和项目审批上,他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对于高育良、祁同伟方面提出的一些并非原则性的人选或方案,只要说得过去,他往往予以放行,甚至在某些场合,还会肯定高育良在干部教育、意识形态方面的成绩,赞扬祁同伟在维护社会治安上的贡献。
这种转变,让许多原本提心吊胆的干部松了口气,觉得沙书记终于“接地气”了,汉东官场似乎又回到了熟悉的、可预测的轨道。高育良和祁同伟方面,虽然不会完全放松警惕,但沙瑞金的这种“识时务”的表现,也确实减少了对立,让他们能够更从容地巩固和扩大战果。
然而,在这看似“妥协”和“务实”的背后,沙瑞金的内心从未真正放弃。他只是将理想深藏,将锋芒内敛。他批阅着文件,调研着基层,与干部谈话,每一个举动都带着更深层的目的。他在仔细观察,仔细甄别,寻找着那些在汉东这片土地上,尚未被完全同化、内心仍存有理想之火的身影。他与他们交谈时,会不经意地问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会留意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会在适当的场合,给予一句看似平常的鼓励或指点。
这是一种沉默的播种,一种耐心的蛰伏。沙瑞金知道,与高育良、祁同伟的较量远未结束,只是进入了新的、更复杂的阶段。他放弃了速胜的幻想,准备进行一场或许更为漫长的持久战。现在的退让,是为了将来更有力的出击;现在的沉默播种,是为了等待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侯亮平的失败,如同一场寒流,看似摧毁了生机,却也促使沙瑞金变得更加深沉、更加坚韧、更加现实。他不再是那个试图凭借理想和权威强行改造汉东的“空降兵”,而是开始学习像一棵树一样,将根须深深扎入汉东的土地,哪怕土壤贫瘠,环境复杂,也要顽强地汲取养分,等待枝繁叶茂、足以改变生态的那一天。这场挫败,对他而言,是一次痛苦的成人礼,也是一次战略上的深刻淬炼。汉东的故事,翻过了激进的一页,进入了暗流更为汹涌的“务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