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 > 第134章 沙瑞金的反思与调整

第134章 沙瑞金的反思与调整(1 / 2)

侯亮平这步棋的彻底失败,对沙瑞金的打击是沉重而深远的。它不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更似一柄钝重的铁锤,砸碎了他初来汉东时那份“荡涤一切污泥浊水”的锐气与自信。省委一把手办公室里,连日来都弥漫着一种低气压,秘书们进出时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连呼吸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沙瑞金谢绝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应酬,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他需要时间,需要绝对安静的空间,来咀嚼这失败的苦涩,来复盘这盘输掉的棋局,更重要的是,来思考未来艰难曲折的前路。窗外的天色,如同他此刻的心境,阴郁而沉滞。

一、 静夜独思:从挫败中汲取教训

失败的滋味,如同劣质的烟草,灼烧着喉咙,留下难以驱散的苦涩。沙瑞金站在巨大的汉东省地图前,目光却并未聚焦于那些熟悉的城市和交通脉络。他的视线仿佛穿透了地图,看到了其下盘根错节的人事关系、利益链条,以及那张由高育良、祁同伟等人精心编织、坚韧无比的无形之网。

他曾以为,自己手持尚方宝剑,代表着更高的意志,足以劈开这团乱麻。侯亮平,就是他选中的先锋利刃。这把刀足够锋利,也足够正直,初时确实所向披靡,砍掉了欧阳菁、陈清泉这些枝节。然而,当刀锋真正触及主干的要害——山水集团及其背后更深层的利益核心时,情况急转直下。

他不是没有预见到阻力,但他低估了这阻力的形态和能量。它并非硬碰硬的对抗,而是一种更高明、更致命的“柔术”。对方巧妙地利用了规则,抓住了侯亮平性格中的弱点(或者说,是任何一个有血性、想干事的人在那种高压环境下都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将其放大为不可饶恕的程序错误,然后高举“程序正义”、“维护稳定”、“保护干部”的大旗,发动了一场完美的“反杀”。

“我错在哪里?”沙瑞金在心中无数次地叩问自己。

是错在用了侯亮平?不,侯亮平的能力和品格无可指摘,他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是错在不够支持侯亮平?在关键时刻,他尽了最大努力去回护,甚至不惜与田国富产生分歧。是错在低估了对手?这或许是关键。

他低估了高育良的政治智慧和深厚根基。这位学者型官员,不仅熟读经典,更精通于现实政治的运作规则,善于团结(或者说笼络)大多数,营造有利于自己的“势”。他也低估了祁同伟的狠辣与耐心。这位公安厅长,绝非简单的武夫,其心思之缜密、出手之精准、对人性弱点把握之透彻,令人心惊。他们组成的同盟,在汉东经营多年,根基之深,已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绝非靠一两个“空降奇兵”就能轻易撼动的。

更重要的是,他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低估了汉东这潭水的“黏性”。这种“黏性”,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默认的潜规则和生态。很多干部,并非大奸大恶,但他们早已习惯了在这种生态下生存、晋升。沙瑞金和侯亮平那种试图打破常规、直指核心的做法,在无形中触动了许多人的“舒适区”,甚至让他们感到了不安。因此,当高育良等人以“维护大局稳定”、“保护大多数干部积极性”为号召时,很容易就赢得了沉默多数的 tasent(默许),甚至连田国富这样本应坚定的战友,最终也选择了“顾全大局”。

“空降兵……本土派……”沙瑞金喃喃自语。他意识到,自己之前那种凭借高层授权、试图从外部强行植入新规则的做法,在汉东这种局面复杂的“深水区”,显得有些理想化和急于求成。没有牢固的本地根基,没有真正掌握干部队伍,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都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一个浪头打来就可能坍塌。

二、 策略转向:从“破”到“立”的艰难抉择

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沉溺于失败,而是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沙瑞金深知,作为省委书记,他不能一蹶不振。汉东的工作还要继续,全省的发展稳定依然是他的首要责任。与高育良、祁同伟等人彻底撕破脸、陷入无休止的内耗,绝非上策,也背离了他来汉东的初衷。

他必须调整策略。从激进的“破局”,转向更为务实的“立局”。或者说,是一种以“立”为表,以缓图“破”为里的长期战略。

首先,他必须承认并接受当前的政治现实:在汉东,高育良-祁同伟联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决定性胜利,掌握了实质性的主导权。硬碰硬,短期内已无胜算。那么,与其继续对抗,消耗宝贵的政治资源和自己本就尚未稳固的权威,不如暂时妥协,寻求一种“斗而不破”的共处模式。

这种共处,并非投降,而是战略性的退却和蛰伏。他需要赢得时间,需要空间来重新布局,需要机会来积累力量,更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沙瑞金来汉东,不仅仅是为了“找麻烦”,更是为了“促发展”。

思路逐渐清晰。他拿起笔,在稿纸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有限合作: 在那些不直接触及高祁联盟核心利益,且有利于汉东整体发展、能够惠及民生的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某些民生工程、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与高育良等人沟通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甚至放手让他们的人去主导一些项目,以此换取省委班子表面上的“团结”和自己推行部分政策的空间。这既是姿态,也是策略。

务实深耕: 将工作重心从反腐的“单点突破”,转向更加全面、更不易直接引发冲突的领域。比如,深入调研汉东的经济发展瓶颈,大力推动营商环境改善(至少在明面上),关注脱贫攻坚、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这些工作见效可能慢,但却是扎扎实实的政绩,能真正赢得基层和群众的支持,也是他积累政治资本的正当途径。

沉默播种: 这是最关键,也最需要耐心的一步。他不能再依赖“空降兵”,必须着手在汉东本土培养和发现真正有理想、有能力、且相对干净的干部。不是大张旗鼓地搞“沙家帮”,而是像园丁一样,细心观察,默默关注那些在基层踏实肯干、风评较好、尚未被现有圈子完全同化的年轻干部或中层干部。通过工作调动、党校学习、交办急难险重任务等方式,给他们锻炼和展示的机会,逐步将他们安排到一些虽不显眼但关键的位置上,悄然无声地播下未来的种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