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省上半年经济数据带来的震动余波未平,另一股看似不相关、实则影响深远的暗流,正悄然涌入汉东这片已然波澜起伏的官场水域。这股暗流的源头,不在汉东,而在北京;推动者,是心急如焚想要帮助丈夫摆脱困境的钟小艾。
侯亮平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欧阳菁事件虽然最终查无实据,但“态度粗暴、涉嫌诱供”的帽子像一道无形的污迹,粘在了他这位“反腐利剑”的身上。调查工作阻力更大,一些原本态度有所松动的调查对象,似乎又重新坚定了对抗的决心,显然是受到了某种暗示或鼓舞。在省检察院内部,那种若有若无的疏离感也更明显了,一些同事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审视和距离。更让他压力倍增的是,沙瑞金虽然表面上依旧支持,但几次谈话中,也委婉地提醒他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斗争策略,不能一味猛冲猛打。
侯亮平心里憋着一股火,却又无处发泄。他深知自己面对的不是简单的贪腐分子,而是一张盘根错节、韧性极强的权力网络。他们善于利用规则、操纵舆论、绑架民意,将一场本该是非分明的反腐败斗争,扭曲成了“改革与保守”、“发展与稳定”、“外来与本土”的复杂博弈。他感觉自己就像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越是挣扎,束缚得越紧。
这一切,钟小艾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与侯亮平感情深厚,既是夫妻,也是战友。她理解侯亮平的理想和坚持,也更能体会他此刻所处的艰难境地。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忧色,钟小艾坐不住了。她不能直接介入汉东的调查,但她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至少,要在舆论上为丈夫争取一些空间,扭转目前被动的局面。
她的优势在北京,在京城那个她从小长大的圈子里的资源。她想到了一个人——她的大学同学,如今在首都一家极具影响力的中央级媒体担任评论部副主任的刘记者。这家媒体以敢于发声、视角宏阔着称,其文章往往能引导国内舆论风向。
在一个周末,钟小艾特意约了刘记者在一家安静的茶馆见面。寒暄过后,钟小艾没有过多绕圈子,将侯亮平在汉东面临的困境,有选择地向老同学做了倾诉。她重点描述了汉东地方势力如何盘根错节、如何利用“稳定”、“发展”等借口阻挠调查,如何用各种手段给侯亮平泼脏水、施加压力。她将侯亮平塑造成一个单枪匹马挑战庞大腐败网络、却因触动既得利益而遭受围攻的“孤胆英雄”形象。
“刘姐,亮平现在的压力太大了。他做的明明是正义的事情,却好像成了众矢之的。汉东当地的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唱反调,要么质疑反腐影响经济,要么渲染他作风霸道。我就想,能不能有一篇客观、公正的报道,发出来自京城的声音,让大家知道真相,支持一下像亮平这样真正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干部?”钟小艾言辞恳切,眼中带着忧虑和期待。
刘记者听着,不时点头,表情严肃。她与钟小艾私交不错,对侯亮平也有所耳闻,知道是政法系统一位年轻有为的干部。作为资深媒体人,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中央反腐精神在地方的落实遇到阻力,坚守原则的干部遭受不公……这既有新闻价值,也符合当前的大政方针,更能体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小艾,你放心。”刘记者推了推眼镜,语气肯定地说,“这个情况很重要。反腐败是中央的坚定决心,任何形式的阻挠和变相抵制都是不允许的。我们媒体有责任为坚持原则的干部鼓与呼,有责任揭露这种歪风邪气。这个选题,我觉得很有价值,回去我就向领导汇报,争取尽快做一篇有分量的报道出来。”
钟小艾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声道谢。她仿佛已经看到了文章发表后,舆论转向,压力减轻,侯亮平的工作重新获得支持的场景。她反复叮嘱:“刘姐,报道一定要客观,重点是反映汉东反腐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出亮平他们面临的真实困难,千万不能夸大其词,授人以柄。”
刘记者满口答应,表示会把握好分寸。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钟小艾身处京城,她的视角、她的语境,与汉东本土的官员、百姓,存在着天然的隔膜。她希望的是“客观报道”,但她向刘记者描述的情况,本身就带有她自身的立场和焦虑,不可避免地带有“京城视角”的优越感和对“地方势力”的先入为主的批判。
而刘记者,虽然业务精湛,但她同样是一个典型的“京城大报记者”。她的思维模式、行文风格,不可避免地带着中央媒体特有的宏大叙事和某种程度的“居高临下”。当她着手策划这篇报道时,潜意识里就已经将汉东定位为“需要被启蒙、被鞭策”的对象,将侯亮平定位为“孤身深入落后地区播撒文明火种”的先锋。
一周后,这篇题为《孤胆亮剑,深水攻坚——透视汉东省反腐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的长篇通讯,在这家中央级媒体的重要版面上发表了。文章很快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文章的开篇,就用充满感情色彩的笔触描绘了侯亮平:一位来自最高检的年轻检察官,怀揣着对法律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毅然投身汉东这个“政治生态复杂”、“利益盘根错节”的反腐一线。文章详细叙述了侯亮平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力:来自地方保护主义的软抵抗,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明枪暗箭,来自被扭曲的舆论的无端指责……笔锋所向,将汉东官场描绘得如同铁板一块、迷雾重重,而侯亮平则是这迷雾中唯一执着前行的孤胆英雄。
文章中,不乏一些看似深刻、实则刺激性的语句:
“……在一些地方,反腐败的利剑遭遇了‘棉花墙’式的阻击,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被用来拖延、化解调查的锋芒……”
“……当‘稳定压倒一切’成为某些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挡箭牌时,改革的步伐怎能不步履维艰?”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位依法履职的检察官,在某些人眼中成了‘麻烦制造者’?是什么让一场正义的斗争,蒙上了复杂的本土与外来、保守与改革之争的阴影?”
“……侯亮平同志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深化改革、铲除腐败顽疾的深层痛楚。它考验的不仅是勇气,更是智慧,是对法治信念的坚守……”
文章的结尾,呼吁要“给改革者空间,为担当者担当”,要坚决支持像侯亮平这样“敢于亮剑”的干部,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平心而论,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旨在声援反腐,支持侯亮平。在京城的一些读者,甚至更高层的某些领导看来,这或许是一篇有见地、有勇气的报道。
但是,当这篇文章传到汉东,在汉东的干部、群众中传播时,产生的效果却与钟小艾、甚至刘记者的预期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