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高育良的“哲学”(2 / 2)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一位被认为是高育良得意门生的中年学者,主动找到了高育良的秘书。

“刘秘书,高书记今天的讲话真是太精彩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尊重客观规律、反对盲目冒进的论述,切中时弊,发人深省啊!这样的真知灼见,如果仅仅局限在我们这个小范围内部学习,实在是太可惜了。”副主任语气热切。

刘秘书心领神会,微笑着回应:“是啊,高书记为了这次演讲,准备了很久,查阅了大量资料,就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真正的启发。”

副主任压低声音:“我的意思是,是不是可以把高书记的讲话稿,特别是核心观点部分,进一步提炼升华,形成一份更有深度的理论文章或者内部参考,报送省委中心学习组,甚至……可以考虑向更高级别的内参推荐?这样的声音,现在非常需要啊!”

刘秘书故作沉吟了一下,点点头:“你这个建议很好。高书记的讲话,确实代表了党内一种严谨、务实的理论思考。我请示一下高书记,如果他没有意见,就辛苦你们研究室的笔杆子们,好好整理一下,务必准确、精炼地反映高书记的核心思想。”

“没问题!包在我们身上!”副主任拍着胸脯保证,脸上洋溢着兴奋的光芒。能够参与加工和推送如此重量级的文章,对他的仕途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机会。

几天后,一份题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稳妥应对当前治理复杂挑战——学习体会与几点思考》的文章,以“汉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的笔名,出现在了省委相关领导的案头,并且通过特殊渠道,被报送至了更高层级的政策研究机构和内部刊物。

这篇文章,基本忠实于高育良演讲的原意,但在理论深度和文字表述上更为精炼和老辣。它通篇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人名或事件,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脱离实际的政策冲动”、“忽视复杂性的理想化改革”、“可能破坏稳定的激进举措”的隐忧和告诫。文章高度强调“稳健”、“渐进”、“尊重现实条件”的重要性,将这种思路拔高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对党的事业真正负责”的高度。

与此同时,在高育良的授意或默许下,他在研讨会上的核心观点,也开始在汉东省的理论界、舆论界悄然传播。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学者,在各自的学术圈子、社交媒体上,开始撰文或发言,呼应高育良的观点,形成一股强调“稳健改革”、“警惕冒进”的舆论氛围。

沙瑞金当然很快就看到了这份内参文章,也感受到了这股悄然成型的舆论压力。他坐在办公室里,仔细阅读着每一个字,脸色平静,但握着材料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完全明白高育良的意图。这是在舆论和理论阵地上,对他沙瑞金进行的一次“软包围”和“高位压制”。高育良不屑于像祁同伟那样直接操弄具体事务,他选择了一个更高级、更符合他身份的策略:抢占理论制高点,定义政治正确。

如果沙瑞金继续强力推行他的改革措施,特别是那些触及深层次利益、可能带来短期阵痛的举措,那么,高育良及其舆论盟友,就可以轻易地给他扣上“盲目冒进”、“背离规律”、“破坏稳定”的帽子。这种来自理论层面的批评,比具体工作上的指责更具杀伤力,因为它直接质疑决策者的政治智慧和理论素养,甚至可能影响上级对其的看法。

“育良同志,果然是好手段啊。”沙瑞金放下材料,轻轻吐出一口气,自言自语道。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祁同伟在具体事务上设置的障碍,他或许还可以凭借省委书记的权威和策略运用来化解或规避。但高育良这种从理论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发起的攻击,无形无质,却无处不在,如同一种高强度的精神压力,让你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置于一种“政治不正确”的审视之下。

他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汉东的局势,比他初来时预想的还要复杂。明的对手,暗的冷箭,经济的雷区,理论的围剿……这一切,都要求他必须有更高超的政治智慧,更坚定的战略定力。

高育良的这次演讲及其后续发酵,成功地在他和沙瑞金之间,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理论与实践的界线。他将自己塑造成为了“理性”、“稳健”、“尊重规律”的“务实派”代表,而将沙瑞金隐隐推向了可能“理想化”、“激进”、“冒险”的位置。这种形象的塑造,对于争取省内广大中间派干部的支持,对于影响更高层的观感,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作用。

一场没有硝烟的理论战争,已经打响。沙瑞金知道,他不能仅仅埋头于具体事务,他必须在理论上有自己的建树,必须能够清晰地阐述自己改革方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必须打破高育良试图营造的这种舆论定势和话语霸权。

他回到办公桌,拿起笔,在一张白纸上缓缓写下了几个字:实事求是,勇于担当。这八个字,是他对高育良“哲学”的无声回答,也是他为自己定下的破局方向。然而,如何将这八个字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述和成功的改革实践,前方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高育良的这一课,让他深刻认识到,在汉东这盘棋上,他的对手,远不止一个冲锋在前的祁同伟。那个始终稳坐钓鱼台、谈笑间引经据典的高老师,才是真正深不可测的老练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