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慈善家祁同伟(1 / 2)

汉东大学的礼堂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一场名为“启航·未来”的汉东省公安厅助学金发放仪式暨优秀贫困大学生座谈会正在这里举行。与往常类似活动略显刻板的官方氛围不同,今天的会场布置得格外温馨,背景板是蔚蓝色的大海和扬帆起航的船只图案,台下坐着的,是上百名目光中带着憧憬与些许局促的年轻学子。

省委常委、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罕见地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最上面的扣子松开着,显得既庄重又不失亲和。他的身边,坐着同样着装素雅、面带微笑的梁璐。夫妇二人并排而坐,耐心聆听着学生代表的发言。

一位来自汉东偏远山区、皮肤黝黑的男生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家境贫寒,父母多病,是靠着助学贷款和课余打工才勉强读完高中,考入汉东大学计算机系。他讲到动情处,声音有些哽咽,但眼神格外坚定:“我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我的命运,才能让我的家人过上好日子。感谢公安厅的资助,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台下静悄悄的,许多学生感同身受,眼泛泪光。记者区的长枪短炮无声地记录着这一切。

祁同伟认真地听着,不时微微点头,表情凝重而充满同情。当学生发言结束,他率先鼓起掌,掌声真挚而有力。

轮到祁同伟讲话了。他没有拿讲稿,只是调整了一。

“同学们,”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感慨,“刚才这位同学讲得很好,‘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听了,感触特别深。”

他顿了顿,仿佛在回忆什么,眼神变得有些悠远。

“可能很多同学不知道,我祁同伟,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的老家,在岩台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那时候,家里穷,是真的穷。我记得特别清楚,我考上汉东大学政法系的那年夏天,我父亲为了凑齐我的路费和第一学期的生活费,把家里唯一一头正在长膘的猪给卖了,还问亲戚邻居借了一圈钱。”

台下鸦雀无声,连记者们都放轻了呼吸。一位省部级高官在公开场合如此坦诚地讲述自己贫寒的出身,并不多见。

“我背着那个打着补丁的铺盖卷,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来到省城。走出火车站的时候,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我整个人都是懵的。”祁同伟的语气很平淡,却带着一种能抓人心的力量,“我和你们一样,甚至比你们当中很多人的起点还要低。我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体会过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低的滋味。”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而温暖:“但是,我始终相信一点: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改变贫穷的志气和勇气!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哗——”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学生的眼睛亮了起来。祁同伟的这番话,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经历过苦难的兄长在分享心得,瞬间拉近了与这些寒门学子的心理距离。

祁同伟抬手虚按了一下,待掌声稍歇,继续说道:“今天,我坐在这里,穿着这身警服,承担着一份责任。我和梁璐老师拿出一些积蓄,设立这个助学金,不是为了图什么名声,更不是为了表现什么。我们只是希望,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帮助那些和我们当年一样,有梦想、肯努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同学们,让你们能够少一点后顾之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他看向台下,语气诚恳:“你们是汉东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看到你们,我就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看到了汉东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我们公安干警日夜不休的坚守,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让你们,能让日子过得更好,能有一个公平竞争、凭本事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番话,立意高远,又接地气,将个人经历、慈善行为与公安工作的最终目的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升华了主题。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我一直用来鞭策自己的话:”祁同伟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充满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

“好!”

“说得太好了!”

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学生激动地站了起来。梁璐在一旁看着丈夫,眼中流露出恰到好处的钦佩与温柔。

接下来的环节,是祁同伟和梁璐亲自为受助学生代表发放助学金信封。他们不是简单地递过去,而是会与每一位学生握手,低声交谈几句,询问他们的专业、家乡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整个过程,镁光灯闪烁不停,记录下这位公安厅长温和、亲民的一面。

活动结束后,祁同伟夫妇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被一群学生和记者围住。面对记者的话筒,祁同伟显得更加从容。

“祁厅长,您刚才提到自己的成长经历,非常感人。您认为这种个人经历对您后来的从警理念有什么影响吗?”一位女记者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