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波澜似乎暂时平息,刘亚豪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技术的深水区。与新的投资方合作进入实质阶段后,对方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将他们的智能家居系统与市面上主流的AI语音助手进行深度整合,实现更自然、更智能的人机交互。
这涉及到复杂的协议对接、数据安全、以及最关键的——在本地设备端实现高效的语义理解和上下文记忆,以弥补云端AI在响应速度和隐私保护上的不足。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高地,也是他们项目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刘亚豪几乎住在了实验室。他像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避难所,可以将所有纷乱的情感、沉重的压力都隔绝在外。面对一行行代码、复杂的算法逻辑和冰冷的硬件,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和掌控感。这里没有配不配,只有行不行。逻辑是唯一的准则,结果是唯一的答案。
他查阅了大量的前沿论文,尝试了多种自然语言处理(NLp)的轻量化模型,不断地调试、优化、失败、再重来。顾北辰负责协调资源,与投资方沟通需求,为他扫清外界的障碍。两人默契配合,将全部热情都倾注到了攻克这个新的技术壁垒上。
然而,技术的道路并非总是坦途。他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资源有限的嵌入式设备上,要实现高精度的意图识别,同时保证低功耗和实时性,几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尝试了多种方案,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准确率低下,要么功耗飙升,要么响应延迟无法忍受。
连续的失败像一盆盆冷水,浇在刘亚豪头上。那种熟悉的、源于能力不足的挫败感再次涌上心头,与他情感上的无能感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压垮。他看着屏幕上第N次失败的测试数据,烦躁地抓了抓头发,眼底布满了红血丝。
“不行……还是不行……”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现有的模型架构根本不适合我们的应用场景……需要……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思路……”
就在他陷入思维僵局,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契机出现了。
一次,柳心玥来学校做一个关于“压力管理与创造性思维”的专题讲座。顾北辰得知后,硬拉着几乎长在实验室的刘亚豪去听,美其名曰“换换脑子,寻找灵感”。
刘亚豪本来毫无兴趣,但拗不过顾北辰,还是被拖了过去。他坐在礼堂的角落,心思依旧沉浸在那个无解的技术难题里,对台上的讲座内容左耳进右耳出。
直到柳心玥讲到某个案例,提到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有时会因为过于聚焦于问题本身(proble-foced)而陷入思维定式,忽略了自身拥有的资源(Resource-oriented)和可能的情感障碍(Eotional block)时,刘亚豪涣散的目光才逐渐聚焦。
“……当我们拆掉内心的墙,允许不同的思维模式流动,往往能发现被忽略的路径。”柳心玥的声音清晰而平和,透过麦克风传遍礼堂,“有时候,答案并不在于更用力地撞击那面看似坚固的墙,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看看,墙的旁边,或许就有一扇门。”
拆掉内心的墙……看看旁边的门……
这些话,像一道细微的光,猝不及防地照进了刘亚豪被技术难题塞满的、混乱的大脑深处!
他猛地坐直了身体,脑海中仿佛有电光石火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