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九两金 > 第84章 苏门答腊清算(二)

第84章 苏门答腊清算(二)(2 / 2)

本地居民和劳工,必须出台一个严苛的,强制管理的单独法律!

这项工作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战略意图。

德利的叛乱,暴露了殖民政府对华人社群内部情况的惊人无知。

他们不知道那些苦力从何而来,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何种联系,更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在严密的监视下组织起来的。

而这场在爪哇进行的清查,正是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

今天,他们用这套来管理爪哇人。

明天,当苏门答腊的战火平息之后,他们就会将这套更严酷的枷锁,套在每一个幸存的华人脖子上。

暴力可以摧毁反抗者的肉体,但只有这无孔不入的掠夺体系,才能真正地囚禁他们的灵魂。

——————————

德利的烟草田,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变成了一片荒芜。

那些曾经被精心照料、价值连城的烟草植株,如今或被烧成焦炭,或在无人打理的田地里腐烂,散发着一股令人作呕的霉味。

德利公司的损失是灾难性的。

仓库被毁,设备被砸,但最致命的,是劳动力的彻底真空。

那些曾经像牲口一样被驱使的华工,如今或死于战乱,或逃入丛林加入了叛军,或被荷兰人自己关进了华人区的囚笼。

没有了这双创造财富的手,德利公司,这个曾经的利润巨兽,就成了一具空壳。

在阿姆斯特丹股东们的疯狂施压下,一个迫切的计划被迅速提上日程:寻找新的、更“温顺”的劳动力,来取代那些“开始学会反叛”的华人。

目光,最终还是投向了爪哇。

雅各布·德容,德利公司一位精明强干的地区代理,被赋予了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带着一箱子荷兰盾和几名助手,从满目疮痍的棉兰,登上了前往爪哇的轮船。

他的使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公司招募到至少五千名愿意前往苏门答腊的爪哇苦力。

见鬼了,这怎么可能?

德容的招工之旅,从爪哇中部的乡村开始。

这里人口稠密,土地贫瘠,许多农民在殖民政府的强迫种植制度下挣扎求生,生活极度贫困。

德容来这之前还以为,这里应该是招募廉价劳动力的理想之地。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

“去苏门答腊?不,不,先生。”

村长,一边恭敬地接过德容递上的雪茄,一边连连摆手,

“那里的林子里有老虎,有瘴气,还有吃人的巴塔克。我们爪哇人,离了家乡的稻田,活不成的。”

德容很快意识到,

尽管爪哇的人口在快速增长,但大多数爪哇农民对离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庭,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和抵触。

他们宁愿在熟悉的贫困中挣扎,也不愿去一个充满未知危险的陌生岛屿。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荷兰人充满了不信任。

德容那些关于“丰厚薪水”和“美好生活”的承诺,在他们听来,不过是又一个骗他们去送死的谎言。

德容的招工队在乡间处处碰壁。

他派出去的本地招募代理人,常常被村民们用石头和锄头赶出村子。

“他们认为我们是人贩子。”

一位鼻青脸肿的代理人向德容抱怨道。

就在德容一筹莫展之际,殖民政府在年底强制颁布了的一项新法令,《苦力条例》。

这项法令,脱胎于香港华人总会提出的契约劳工制度,它规定,公司可以与劳工签订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

合同期间,公司必须提供食宿和基本医疗。

但同时,法令也赋予了雇主巨大的权力,其中最核心的,便是惩罚条款。

根据这一条款,任何劳工在合同期内如果试图逃跑、怠工或“不服管教”,雇主有权对其进行惩罚,包括罚款、鞭打,甚至送交殖民法庭判处监禁和强制劳动。

这等于用官方法律的形式,将契约劳工的地位,从自由人,降格为一种介于奴隶与囚犯之间的存在。

尽管,之前的“猪仔”事实上就是奴隶,但是从来没有任何条文和法律支持种植园主随意惩戒。

德容不知道为什么殖民政府如此强硬,但他立刻意识到,这项法令颁布之后,他不可能再招募到任何一个自由民。

他不再试图用虚无缥缈的承诺去说服那些农民,而是将目标转向了那些更边缘、更走投无路的人群——签了一屁股债的、犯了罪正在逃亡的,流浪汉,或者那些因触犯了殖民地法律而被关押的。

他与各地的殖民政府官员和地方法官达成了一系列秘密协议。

他用钱“买断”那些犯人的刑期,然后给他们两个选择:或者在条件恶劣的监狱里继续服刑,或者签订一份前往苏门答腊的“劳动合同”,用三年的“工作”来换取自由。

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流浪汉和被高利贷逼得家破人亡的农民,他的方法更为直接。

他先是以“预支薪水”的名义,借给他们一笔钱,让他们签下借据。

当他们无力偿还时,他便拿出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劳动合同。

“要么还钱,要么去苏门答腊。”

这套组合拳,很快就见效了。

在饥饿和牢狱的双重威胁下,越来越多的爪哇人,被迫在德容的合同上按下了手印。

第一批五百名“自愿”的爪哇劳工,在荷枪实弹的士兵护送下,被押上了开往勿老湾港的轮船。

他们和几十年前被运往此地的华人猪仔一样,前途未卜,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至于这些天性不安分的“蠢货”和“坏蛋”到了岛上会怎么样,他根本不在乎。

天见可怜,我能找到人就不错了好吗?

管他们是不是去闹事还是去送死?

作为种植园主挑选的招工代理人,他太清楚这些贪婪无度的荷兰人的真面目了。

没有官方法律支持的时候,他们就不把华人劳工当人看,现在有了官方背书,这还得了?

去工作不假,但是赌钱不?抽鸦片不?喝酒不?想女人不?

随便诱惑一下,让你把钱在种植园的商店里花个干净,工作三年倒欠三年。

再者说,烟草、橡胶和油棕种植园出了名工作量大,能干三年算你命大。

他看着那些心情忐忑,陆续登船的爪哇人,心里满是不屑。

拥抱地狱吧!

你们这些新奴!

————————————

为了从亚齐的泥潭中抽调出足以镇压德利叛乱的精锐部队,

范德海金将军必须确保苏门答腊其他地区不会在他背后起火。

在下令修建防线后,一场短暂而血腥的军事行动,在德利叛乱爆发后的第三个月,如同山火般席卷了苏门答腊中北部的巴塔克高地。

这片由山脉、湖泊和峡谷构成的崎岖土地,是骁勇善战的巴塔克人的家园。

他们长期游离于荷兰殖民统治的边缘,对任何外来的干涉都抱有极大的敌意。

近来,在一位极具号召力的祭司王的领导下,几个主要的部落更是蠢蠢欲动,时常袭击荷兰人的商队和传教士据点。

范德海金决心用一场闪电般的、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敲断他们的脊梁,以儆效尤,同时为即将到来的德利战役“清场”。

无数个由荷属东印度陆军军官率领的连队开始集结,准备远征,

他们大多毕业于荷兰的布雷达皇家军事学院,怀揣着为帝国建功立业的梦想来到东印度群岛。

这些连队,是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士兵组成。

连队的核心,是几十名欧洲士兵,大多是荷兰人,也有德国和比利时的雇佣兵。

他们是军官和士官的骨干,负责下令、行军或者操作连队里的小型山炮。

他们拿着最高的薪水,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也最不适应这里的气候,痢疾和热病是他们最大的敌人。

连队的主体,是八十到一百名爪哇籍士兵。他们身材瘦小,皮肤黝黑,沉默寡言。

在欧洲军官眼中,他们是天生的农民,温顺、能吃苦,但缺乏主动性和战斗精神。

他们之所以参军,大多是因为家乡的贫困,是为了那份能养活家人的军饷。荷兰人对他们这些穆斯林士兵,始终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他们十分懒惰且性格难以捉摸,完全理解不了,就当个兵骡子使明,只比炮灰好一点。

而连队真正的刀锋,则是几十名安汶士兵,他们大多来自摩鹿加群岛,是殖民军中着名的武士种族。

他们几乎都是基督徒,对荷兰王室怀有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忠诚。

他们身材高大,作战勇猛,尤其擅长丛林战和白刃格斗。

荷兰人给予他们远超其他土着士兵的优厚待遇——更高的薪水、额外的奖金,甚至连他们的军靴都是特制的。

在陆军内部,他们是特权阶层,也因此与其他族群的士兵格格不入,时常发生冲突。

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这场远征即将和另一个完全不同体系的军官和士兵进行多么血腥的碰撞。

大战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