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轩辕每天清晨都带着孩子们到河边练习。起初还有家长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看,见孩子们练完后确实咳嗽少了,脸色也红润了,便放了心,有的家长还跟着一起学。
第五天早上,阿竹的母亲找到轩辕,手里捧着一把刚摘的野枣,眼圈红红的:“先生,您真是救了这孩子。前几日她咳得整宿睡不着,我抱着她哭了好几回,现在倒好,昨晚一觉睡到天亮,早上还主动要来找您呢。”
轩辕接过野枣,笑着让她把果子分给孩子们:“不是我救了她,是她自己学会了让气顺起来。你看这芦苇,风一吹就弯,风过了又直,因为它懂屈伸,气也一样,能进能出才顺畅。”
正说着,常伯匆匆跑来,神色有些慌张:“先生,北边帐篷的石爷爷刚才咳得厉害,脸都紫了,您快去看看!”
轩辕心里一紧,石爷爷是部落里年纪最大的长者,去年冬天受了寒,一直有些喘,难道是犯了旧疾?他叮嘱孩子们继续练习,跟着常伯快步往北边帐篷赶。
路上常伯念叨:“刚才还好好的,就刚才一阵风吹过,石爷爷突然就咳起来了,停都停不住。”轩辕脚步没停,心里却在想:风邪入肺,怕是气又滞住了。寻常孩子气血活,吐纳几下便好,石爷爷年老气弱,怕是没那么容易……
赶到石爷爷的帐篷时,里面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急得搓手。石爷爷躺在草席上,胸口剧烈起伏,每咳一下都像要把肺咳出来,脸色果然紫涨得厉害,嘴唇更是乌青。他见轩辕进来,想说话,却只发出“嗬嗬”的声音。
轩辕快步上前,先按住石爷爷的腕脉,脉象浮而急促,像风中的残烛。他又翻开老人的眼皮看了看,眼白上布满红丝。“是风邪犯肺,气逆不降。”他对周围的人说,“都让一让,保持空气流通。”
他让常伯打来一盆清水,沾湿毛巾,轻轻敷在石爷爷的胸口,然后俯下身,在老人耳边低声说:“石爷爷,别怕,跟着我呼气。”他一手按在老人胸口,感受着起伏的节奏,等老人咳完一阵间隙,轻声引导:“来,慢慢呼气,像吹羽毛一样……”
石爷爷起初没力气配合,轩辕便自己先做示范,慢慢呼气,发出悠长的“嘘”声。或许是那声音让人安心,石爷爷的眼神渐渐定了些,跟着轩辕的节奏,缓缓吐出一口气。虽然很微弱,但毕竟是顺了些。
“很好,再来一次。”轩辕继续引导,“吸气时,想着晨露……”
就这样,他守在石爷爷身边,一遍遍地引导吐纳,直到老人的呼吸渐渐平稳,脸色也缓和了些。周围的人都松了口气,石爷爷的儿子抹了把汗:“先生,刚才可吓死我们了,这吐纳的法子,老年人也能用?”
轩辕点点头,帮石爷爷盖好毯子:“老少都能用,只是老人气弱,不能急,要像春雨润田,慢慢来。”他想了想,对常伯说,“你把孩子们的口诀改改,教给老人们:‘鼻吸细,口呼缓,气如丝,养丹田。’”
常伯赶紧记下来,又问:“那石爷爷后续怎么办?”
“明日起,天好的时候,扶他到河边坐坐,不必像孩子们那样用力,就坐着看河水,慢慢呼吸就行。”轩辕看着石爷爷沉睡的脸,“气顺了,病就去了一半。”
走出帐篷时,阳光已经升高了,河边传来孩子们清脆的念口诀声:“鼻吸露,口吹雾,浊气去,清气住……”轩辕站在帐篷外听着,觉得这声音比任何歌谣都动听。他想起广成子说的“气顺则安”,此刻才算真正明白,这看似简单的呼吸之间,藏着的正是生命最本真的道理——就像这河水,就像这草木,吐故纳新,生生不息。
只是,石爷爷的情况提醒他,吐纳之法虽好,但若遇上更重的肺疾,光靠呼吸怕是不够。那该用什么法子辅助?轩辕望着远处的山林,那里藏着无数草木,或许其中就有能帮肺气宣发的药……
想知道轩辕能否找到辅助肺气的草药?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