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们听得入了神,连周围早起的族人也围了过来,静静聆听。一个曾被轩辕治好咳喘的老妇人问道:“轩辕大人,照您这么说,我们平日里吃饭、睡觉,是不是也要顺着这阴阳五行?”
“正是如此。”轩辕对老妇人拱手,语气谦和,“就像四季,春天要顺应木气,多到户外活动,让气血像草木一样舒展;夏天要顺应火气,适当出汗,让阳气得以宣泄;秋天要顺应金气,早睡早起,收敛精神;冬天要顺应水气,减少活动,保存阳气,就像动物冬眠一样。”
他又说起饮食:“五谷之中,麦属木,黍属火,稷属土,稻属金,豆属水。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阴阳属性,也要根据体质来选。比如体寒的人,多吃些温热的黍米;体热的人,多吃些清凉的稻米。这便是‘食饮有节’的道理,也是顺应阴阳。”
说着,他忽然看到人群外有个孩童面色发黄,精神不振,便走了过去。孩童的母亲连忙上前:“轩辕大人,这孩子总不爱吃饭,还时常拉肚子。”轩辕摸了摸孩童的额头,不热;又按了按他的腹部,孩童瘪着嘴说疼。他翻开孩童的眼皮,见眼白有些发青。
“这是脾阳不足,阴气偏盛。”轩辕对孩童母亲说,“脾属土,主运化,就像家里的灶台,火力不足,米就煮不熟。孩子的脾阳弱了,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消化,便会腹胀拉肚子。”他转头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就是阴阳失衡在脏腑上的表现。脾阳不足,是阴盛阳衰,调理就要温助脾阳,就像给灶台添柴加火。”
他让伯高取来几块晒干的生姜,又抓了一把炒过的谷物:“生姜性温,能助阳气;炒过的谷物,焦香入脾,能健脾土。煮成汤给孩子喝,再让他每日晒半个时辰太阳,不出几日便会好转。”
孩童母亲千恩万谢地去了。轩辕回到弟子中间,目光变得深邃:“这些日子,我们从崆峒山下来,见过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见过经络不通导致的疼痛,五行失衡引发的疾病。看似繁杂,但归根结底,都是阴阳出了偏差。”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中间画了一条S形的线,将圆圈分成两半:“左边是阴,右边是阳。阴阳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这圆圈里的阴阳鱼,阴鱼有个阳眼,阳鱼有个阴眼。阴阳平衡,人就健康;阴阳失衡,人就生病。”
“所以,治病的根本,就是调和阴阳。”轩辕的声音掷地有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就像治理洪水,堵不如疏,要顺着阴阳的性子,让它们回归平衡。”
雷公忽然想起前日治过的一个病人,高热不退,口渴烦躁,他用了大量清热的草药,病人却开始腹泻。此刻听师父一说,顿时恍然大悟:“师父,我那日怕是清热太过,伤了病人的阳气,导致阴阳失衡更甚?”
“正是。”轩辕点头,“阴阳调和,贵在适度。就像做饭,火候太小不熟,太大则焦。治病也是如此,太过或不及,都会出问题。”他拍了拍雷公的肩膀,“吃一堑长一智,记住这次的教训,以后便能更精准地把握阴阳的尺度。”
太阳渐渐升高,薄雾散尽,阳光洒满整个空地。族人散去劳作,弟子们却仍围在轩辕身边,消化着刚才的话语。少师看着地上的阴阳鱼图案,轻声道:“师父,有了这阴阳总纲,之前学的那些零散知识,好像一下子串起来了。”
轩辕望着远方,目光悠远:“这只是开始。天地无穷,阴阳的变化也无穷。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观察、实践,把这阴阳之理融入每一个病例,每一次诊疗。”他拿起雷公手中的木简,上面已经写满了字,“把这些记下来,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而是要让每一个学医者都明白,医道的根,就在这阴阳之中。”
弟子们齐声应诺,声音里充满了敬畏与决心。阳光照在他们年轻的脸上,也照在轩辕的背影上,仿佛将阴阳的力量,悄悄注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欲知这些理论会如何指导诊疗?下集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