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娘小心地喂着,孩子起初还抗拒,可吃了几口,眉头竟舒展了些。“这是……”她疑惑地看着那焦黄的粉末。
“是炒焦的黍米,”岐伯解释,“米炒焦后,性温而燥,能助脾胃运化水湿。这孩子是吃了霉变的粮食,湿浊困在脾胃里,得先把湿浊化掉。”他又从药箱里拿出几片晒干的姜,“煮点姜汤给他喝,去去寒。”
从石匠家出来,两人又去了阿木家和烧陶老李那里,情况都大同小异——都是吃了受潮的粮食,上吐下泻,脉象虚弱,舌苔白腻。岐伯都用了炒焦的谷物调治,嘱咐各家把剩下的粮食仔细检查,霉了的一律扔掉。
回到药庐时,日头已升到头顶。潮湿的空气被晒得有些发烫,药庐里弥漫着草药和焦米混合的气味。轩辕坐在石凳上,看着岐伯把剩下的炒米分装到陶罐里,忽然开口:“你说,为什么吃了霉粮,会伤脾胃?”
岐伯往陶罐里装着炒米,动作顿了顿。“你看这地上的泥土,”他指了指药庐的地面,“连日下雨,泥土吸足了水,就成了烂泥,什么也长不了;可若是天旱,泥土干裂,庄稼也活不成。”他把陶罐盖好,转过身看着轩辕,“脾胃就像这土地,得干湿相宜才能运化水谷。霉粮带着湿浊之气,吃进肚里,就像往土地里灌烂泥,脾胃运不动了,自然就出毛病。”
轩辕看着地面上的泥土。雨后的泥土湿漉漉的,却能稳稳地托住上面的药罐、石凳,甚至能扎根生长——昨日他还看见墙角裂开的缝隙里冒出了一株嫩芽。他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长辈种地,长辈说过,土地是最能容物的,能长出庄稼,能埋下种子,洪水过后,只要土地还在,总能长出新的粮食。
“土地承载万物,”他喃喃道,“能生能化,能容能纳……这不正是脾胃的道理吗?人吃进去的五谷,都要靠脾胃消化,就像庄稼要靠土地滋养。”
岐伯眼睛一亮:“你说得对!中央属土,而脾胃居人体中央,主运化水谷,正是对应土德。土能载物,脾胃就能承载水谷;土能化育,脾胃就能化生气血。所以才有‘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脾胃也便是人身的‘土’啊。”
“所以湿浊伤脾胃,就像洪水伤土地。”轩辕接过话头,心里豁然开朗。他想起刚才那些孩子的症状,上吐下泻,正是脾胃无力运化,只能把湿浊排出去的表现。“那调理脾胃,是不是也该像治理土地?湿了要燥,干了要润?”
“正是这个理。”岐伯拿起那株苍术,“苍术能燥湿,就像阳光晒土地;若是脾胃干燥,运化不动,就得用些滋润的药材,像雨水润田一样。”他走到药架前,取下一个陶罐,倒出几粒饱满的大枣,“你看这大枣,味甘性温,能补脾胃,就像给土地施肥,让它更有力量承载万物。”
轩辕拿起一颗大枣,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他忽然想起去年秋收时,族人们在田埂上吃新收的大枣,笑得那么开怀。那时的土地是坚实的,长出的果实是饱满的,就像脾胃康健的人,脸上总有红光。
“我明白了,”他把大枣放回陶罐,“中央属土,应于脾胃。以后族人饮食,不仅要避霉腐,还要注意干湿调和。”他站起身,目光透过药庐的窗户望向外面的田野,雨后的田野泛着青绿,泥土的气息顺着风飘进来,带着勃勃生机。
“让各家都把粮仓彻底清理一遍,”他对岐伯说,“再教他们把谷物晒干,用草木灰防潮。另外,把炒焦的谷物分发给各家,若是再有肚子疼的,就用这个法子先调理。”
岐伯应着,开始分装炒米。轩辕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里那股堵塞感渐渐散开了。他走到门口,望着远处正在搬运粮食的族人,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移动,像田埂上忙碌的耕牛。土地能承载万物,脾胃能滋养人身,而这其中的道理,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劳作与病痛里,藏在这泥土与谷物的气息中。
只是……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那股霉味似乎还在指尖萦绕。这次是及时发现了,可下次呢?脾胃为土,承载万物,可这“土”的运化之理,还有多少是自己没弄懂的?
想知道《古人的智慧》中轩辕如何进一步探究脾胃与土德的关联,且看下集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