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8章 第8集:阴阳之辩

第8章 第8集:阴阳之辩(1 / 2)

第8集:阴阳之辩

轩辕推开药庐的竹门时,暮色正沿着西山的轮廓漫下来。檐角的铜铃被晚风拂得轻响,像谁在远处轻轻叩问。岐伯正蹲在石灶前翻搅陶罐里的药草,烟气带着苦香漫出来,在他鬓角的白发上凝了层薄露。听见脚步声,他回过头,眼里的光比灶火更暖些。

“你回来了。”岐伯起身时,竹杖在青石板上顿了两下,“看你眉宇间的风尘,倒比去时沉了些,却也亮了些。”

轩辕解下肩头的麻布行囊,露出里面裹着的几块崆峒山石——那是他一路摩挲,磨得温润如玉的念想。“先生眼力真好。”他把石头放在案上,声音里带着长途跋涉后的沙哑,却藏不住抑制不住的雀跃,“崆峒三月,如读十年书,只是越读,越觉自己懂得太少。”

岐伯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欣慰。他往陶壶里添了些松针,架在余烬上煨着,“广成子老先生的教诲,从来不是给人答案,是让人学会问‘为什么’。你且说说,这一路,最让你放不下的问题是什么?”

轩辕走到药架前,指尖抚过那些熟悉的草木:春日抽芽的柴胡带着清苦,秋日晒干的艾叶藏着温煦,冬日窖藏的地黄透着沉郁。他忽然转过身,目光灼灼:“先生常说,人体如天地。可天地有昼夜寒暑,人体有什么?广成子说‘抱神以静’,可静久了,人会乏力;动多了,人会疲惫。这动静之间,是不是藏着什么规律?”

松针水沸了,咕嘟的声响里,岐伯倒了两碗,推给轩辕一碗。“你摸摸这碗壁。”他说。

轩辕伸手一触,温热的感觉从指尖漫上来,带着松脂的清香。“是暖的。”

“再摸摸那碗。”岐伯指向灶边另一碗冷水。

指尖贴上瓷面,凉意瞬间沁入,像触到了清晨的露水。“是凉的。”

“暖与凉,是一对;动与静,是一对;醒与寐,是一对。”岐伯端起自己那碗,水汽模糊了他的眉眼,“古人称这种成对的存在为‘阴阳’。阳者,如日,主动,主热;阴者,如月,主静,主寒。天地如此,人体亦如此。”

轩辕捧着温热的碗,忽然想起崆峒山顶的日出:初时晨光熹微,山风微凉(阴),随着日头升高,暖意渐盛,草木舒展(阳);到了午后,日头西斜,凉意又悄悄漫回来。他又想起部落里的病人:有的高热不退,烦躁不安(阳盛);有的畏寒蜷缩,手足冰凉(阴盛)。这些画面在脑子里一叠,像蒙昧中劈开了一道光。

“那……静为阴,动为阳,二者如何调和?”他追问,声音里带了些急切。

岐伯却没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走到药庐角落的水缸边。缸里养着几条鲫鱼,正慢悠悠地摆尾。他伸手搅了搅水,鱼儿受惊,顿时乱窜起来,水花溅了一地。“你看,”他收回手,“水本静(阴),我一动(阳),它就乱了。可若长久不动,水会腐臭;动得太烈,鱼也活不成。”

轩辕望着渐渐平静的水面,鲫鱼又恢复了悠然的姿态。“先生是说,阴阳如这水与动,缺一不可,过了都不行?”

“正是。”岐伯颔首,“过静则滞,如死水积淤;过动则耗,如烈火燃柴。人体的阴阳也是这样:阳气不足,人就怕冷、乏力;阴气不足,人就燥热、失眠。所谓健康,不过是阴阳刚好‘和’了。”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轩辕的心湖,荡开层层涟漪。他想起自己少年时,随部落迁徙,连日奔波后(阳动太过),夜里总盗汗、口干(阴液耗损);后来在岐伯身边学认草药,久坐案前(阴静太过),便觉得肩颈发僵、精神昏沉(阳气不展)。原来那时的不适,都是阴阳失和的信号。

“可人体的阴阳,比水缸里的水复杂多了。”轩辕皱起眉,“如何判断是阴多了,还是阳多了?又该怎么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