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感觉到洞口的白气拂过脸颊,像是有只无形的手在轻轻推他。他站起身,对着洞内轻声道:“晚辈轩辕,悟‘静’而来。”
话音落时,洞内的微光忽然亮了些,隐约能看见洞壁上刻着些模糊的纹路,像是星辰,又像是经络。轩辕深吸一口气,抬脚迈了进去,身后的弟子们想跟上,却被一股柔和的力量挡在了洞外。
洞不深,尽头坐着个身影,背对着洞口,披着件与山石同色的麻衣,头发用一根木簪绾着,看上去与寻常山民并无二致。轩辕不敢惊扰,就在离他三步远的地方站定,学着他的样子盘膝坐下。
不知过了多久,洞外的天渐渐暗了,星子的光透过洞口的缝隙洒进来,落在那身影的肩上。轩辕的眼皮开始发沉,却强撑着不敢闭上——他忽然明白,老者说的“自悟”,不是让他悟某个道理,而是让他先学会在等待中守住自己的心。
他想起年少时在部落里,见巫医用龟甲占卜,总要焚香静坐半日,那时只当是装神弄鬼,如今才懂,那静坐里藏着对天地的敬畏。他想起岐伯教他辨识草药时,总让他先闭目闻气,再睁眼观色,原来那也是“静”的功课——不被表象迷惑,方能见草木真性。
就在这时,那身影忽然动了动,缓缓转过身来。昏暗中看不清面容,只觉得那双眼睛比洞外的星子更亮,仿佛能照见人心最深处的念头。
“你可知,为何让你等?”声音很轻,却像水滴落在玉盘上,清越通透。
轩辕定了定神,答道:“因为‘静’不是说来就来的,需得在等待中除去浮躁,让心像这洞中的石头,虽不言,却自有分量。”
身影似乎微微颔首,然后指了指洞壁:“你看那些刻痕。”
轩辕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借着星光看清了——那些纹路竟是人身的轮廓,四肢百骸间布满了细密的线条,与他在各地观察到的“经络”隐隐相合,只是更繁复,更像是与天上的星轨对应着。
“人在天地间,如鱼在水中。”身影缓缓道,“鱼若躁动,便会撞网;人若不静,便会伤己。你求‘不伤’之道,先要学会让这具皮囊里的气,像山间的溪流,该缓时缓,该急时急,却从不乱了方向。”
轩辕的心猛地一跳,像是有什么东西被点破了。他想起在崆峒山外见到的农人,日出而作时挥汗如雨,日落而息时倒头便睡,他们不懂什么医理,却活得踏实——原来那就是“气顺”,就是“静”在生活里的样子。
他正要再问,身影却又转了回去,重新融入黑暗:“明日此时,再来悟。”
轩辕深深一揖,退出洞外。弟子们见他出来,都围了上来,风后急问:“师父,见到广成子仙师了?他说了什么?”
轩辕望着满天星斗,忽然笑了,那笑容里带着连日奔波都未曾磨灭的澄澈:“他什么也没说,却让我明白了——我们一路寻道,其实道就在自己的一呼一吸里。”
力牧挠了挠头:“听不懂。”
“慢慢就懂了。”轩辕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今晚我们就在这洞口守着,看看星星,听听风声——这也是悟‘静’的功课。”
夜色渐深,松涛声里,轩辕闭上眼睛,第一次不再想着如何治病,如何着书,只是单纯地感受着自己的心跳与山的呼吸渐渐合拍。他知道,从遇见那个持柴刀的老者开始,自己追寻的医道,已经悄悄拐向了一条更深、更阔的路。
欲知轩辕在青石洞中如何继续悟“静”,下集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