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62章 五行之惑,实践解疑

第62章 五行之惑,实践解疑(2 / 2)

妇人听得一脸茫然:“先生,那……那该怎么办?”

轩辕走到药柜前,伸手取出几味药:“李大夫的思路没错,只是漏了根本。疏肝健脾要做,但更要补肾水。你看这枸杞,性平味甘,能补肝肾之阴;还有杜仲,温而不燥,能强腰固肾。再配上之前的柴胡疏肝,白术健脾,就像给枯木先浇水,再修剪枝叶,最后施肥,才能慢慢缓过来。”

他一边说,一边称量药材,动作从容不迫。柴胡的清气,白术的温香,枸杞的微甜,杜仲的醇厚,在药臼里渐渐融合,散发出一股平和而有力的气息。“这药要早晚各煎一次,空腹温服。另外,让他这几日别沾凉水,夜里睡觉多垫个棉垫在腰后。”

妇人捧着药包,千恩万谢地带着男子去了。轩辕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却没有轻松。他叫过身边的弟子灵枢:“你把这个病例记下来,尤其要写明——肝旺脾虚,看似木克土,实则水不涵木。”

灵枢握着骨笔,在竹简上认真记录,忽然抬头问:“先生,难道五行相生相克,不是一成不变的吗?”

轩辕走到药圃里,指着一株攀爬在桑树上的葡萄藤:“你看这葡萄,借着桑树的枝干往上长,这是‘藤依树’,就像水生木。可若是葡萄长得太疯,缠得桑树喘不过气,桑树枯了,葡萄也会跟着蔫掉,这就是‘子病及母’。五行就像这藤蔓与树,看似是木克土、土生金,实则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摘下一颗青葡萄,递给灵枢:“就像这果子,看着是葡萄藤结的,但若土壤贫瘠、雨水不足,藤再壮也结不出好果。治病也是如此,不能只看眼前的症状,得像寻水源一样,顺着脉络找到最根本的地方。那男子的肝火旺,是标;肾水不足,才是本。只治标不治本,就像用井水去灭燎原的火,怎么够呢?”

正说着,药庐外又来了几个求医的人。其中一个孩童面黄肌瘦,肚子却胀得像个小鼓,按“土虚”来治却总反复;还有个妇人总咳嗽,按“肺金”调治也不见好。轩辕想起刚才的病例,忽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这些看似棘手的病症,会不会都藏着更深层的五行关联?

他让灵枢先给众人登记症状,自己则回到案前,铺开一张新的竹简,提笔写下:“五行如网,病如网中鱼,执一端则鱼必脱,揽全局则鱼自缚。” 写完,他望着窗外渐渐升高的日头,眼神里带着几分笃定,又有几分探索的热忱。

医道之路,从来不是照着图谱走路那么简单。那些书本上的相生相克,唯有在实践中反复推敲,才能真正活起来。就像此刻药圃里的草木,看似各自生长,实则根在地下相连,叶在风中相触,共同呼吸着天地间的气息。

轩辕拿起那包为男子配好的药渣,放在鼻尖轻嗅。枸杞的温润,杜仲的厚重,正一点点中和着柴胡的刚烈。他仿佛能看到这股药力顺着经脉游走,先去滋养干涸的肾水,再去安抚躁动的肝木,最后让虚弱的脾土重新焕发生机。

“再等三日,看药效如何。” 他对自己说,指尖轻轻敲击着案上的竹简,“若有效,便是又摸透了一层五行的玄机。若无效,便再从源头查起——医道,本就是在疑惑里趟出来的路啊。”

灵枢在一旁看着先生专注的神情,忽然觉得那些枯燥的五行理论,仿佛都活了过来。它们不再是竹简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藏在病人的脉象里、舌苔上、气息中,等着医者用耐心和智慧去发现的密码。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药庐里投下斑驳的光影。药臼里残留的药香,与窗外飘来的草木气息交织在一起,酿成一种让人安心的味道。轩辕知道,这个病例只是开始,往后还会有更多的“五行之惑”等着他,但只要守住“观全局,不执一”的初心,总能在实践中找到解开疑惑的钥匙。

而此刻,竹榻上那个男子喝下第一碗汤药的瞬间,后腰似乎传来一丝微弱的暖意,像初春的第一缕阳光,悄悄融化着积压了多年的寒冰。这丝暖意,正预示着一场由内而外的新生,也预示着轩辕对五行的理解,又将迈入更深的境地。且看下一章分解。